摘要:国内乳业自2021年9月陷入超3年 “寒冬”:原奶价从峰值跌超30%,行业竞争却 “卷” 到白热化、消费热情低迷,连蒙牛、伊利都承压——蒙牛营收净利润双降,伊利更是遭遇上市首份收入下滑财报。不过转机已现:2025年三季度末或成原奶价止跌拐点,供给端奶牛存栏去化近临界点,中小牧场三季度末资金压力将加速出清,叠加双节旺季需求托底,原奶市场将从 “过剩” 转 “紧平衡”。而伊利已率先破冰,2025上半年收入同比增3.4%(去年同期降 9.5%),扣非净利飙涨32%,靠提前梳理库存握定价权,奶粉业务(婴配粉市占率登顶)、冷饮业务(二季度增速38%)双线发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伊利估值被低估,乳业寒冬将过,伊利的 “新春天” 已提前敲门?
2021年9月至今,国内原奶市场经历了一场 “超3年的漫长寒冬”:价格从峰值跌去超30%,已跌至3.03元/公斤。按理说,原奶降价对下游乳企是 “天降福利”,能大大降低成本。可现实却给了乳企们一记重拳——行业竞争 “卷” 到白热化,再加上消费者买奶的热情提不起来,从2022年开始,整个乳制品市场规模眼睁睁看着往下走,压力像乌云一样笼罩着全行业。
作为乳业 “双子星” 的伊利和蒙牛,业绩直接把行业困境摆到了台面上。2023年,蒙牛受渠道和费用压力影响,净利润同比跌了9.3%;2024年更惨,营收两位数下滑,归母净利润大幅收缩。而一直稳坐 “乳业一哥” 宝座的伊利,也罕见地 “喘不过气”:2023年收入增速明显放缓,2024年更是遭遇上市以来首次收入下滑,同比降8.2%,净利润也跟着降了19%。
那作为昔日的消费白马未来还行不行呢?这轮原奶周期啥时候 “解冻”?奶价涨了,对乳企尤其是伊利的影响是什么?作为龙头,伊利能不能先一步 “破冰”?
图1:我国乳制品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Euromonitor,壹评级
对于以上大家最关心的三个问题,我们略作展开。接下来我们就从原奶拐点、奶价影响、伊利优势三方面展开分析。
01 原奶价格何时“解冻”?25年三季度末有望迎来关键窗口!
当前的原奶市场,正站在 “供给加速收缩、需求旺季临近” 的十字路口,多重信号显示今年三季度末有望成为价格止跌回升的拐点。这一判断基于三个核心维度的交叉验证:
1. 供需测算下,供给端已经“瘦身”到接近临界点
1)理论测算:原奶产量以及奶牛存栏量过去几年一直都在去化。如果说2018年是上一轮原奶周期的“供需均衡锚点”,并且这些年原奶需求复合增速按 3%计算,则 2025全年奶牛存栏量需下调约6-7%,即可重新恢复原奶的产销均衡。这是在奶牛单产水平保持稳定的假设下测算的。
2)当前进度:2025年至今(6月数据)奶牛存栏量已经下降了2.5%,若2025年下半年奶牛存栏去化加速(额外去化4-5%),则预计下半年有望成为原奶价格止跌的转折点。
图2:我国奶牛存栏量变化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壹评级
图3:我国原奶产量
数据来源:iFind,国家统计局,壹评级
图4:原奶价格反转时间点的逻辑假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壹评级整理
图5:上轮原奶周期交叉验证:原奶产量下降比例约4%
数据来源:iFind,美国农业部,壹评级整理
2. 牧场实际情况看,三季度末资金压力会 “压垮” 中小玩家
每年9月是牧场采购下年度饲料的资金密集期,叠加6月后气温逐渐升高,奶牛的产奶效率会下滑,双重压力下,那些资金紧张的中小牧场(社会化牧场)很难扛过去。
2025年初上游牧场亏损面已达90.9%,接近周期性产能出清的阈值,很多中小玩家可能被迫退出市场,加速产能出清。
另外,国内牛肉价格年初以来持续反弹,从而提升牧场 "卖牛止损" 的意愿,这种行为将进一步加速供给收缩进程。
3. 下半年双节旺季,需求迎来托底
三季度末临近中秋、国庆双节,作为乳制品传统消费旺季,家庭采购与礼赠需求将有望拉动原奶消耗。
综合上面三点供需变化,我们判断原奶市场正从 "供给过剩" 向 "紧平衡" 转变,三季度末将迎来价格拐点的关键观察窗口。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9月初原奶价格已经出现环比微增(从3.02到3.03元/公斤),后续需持续跟踪奶牛存栏去化的实际进度,以验证拐点预判的时间节点准确性。
02 奶价涨了,对乳企是“福音”还是“负担”?龙头预计会释放盈利弹性
行业规律:原奶价格下跌时,乳企的“双重麻烦“
一般情况下,原奶下行周期行业竞争激烈,地方乳企凭借较低的原奶采购成本发起价格战,直接拖累乳制品行业整体平均售价下滑。为守住市场份额,龙头一般要加码营销。以伊利蒙牛为例,2024年销售费用率分别同比提升1.1/0.5个百分点。
另外,原奶下行周期,深度绑定牧场的龙头乳企,会通过 "喷粉"(将过剩原奶加工为工业奶粉储存)消化多余产能,而在财务计量中,“喷粉”即导致“库存减值损失”。2022-2024年,伊利累计计提喷粉相关减值损失超30亿元,成为盈利端的重要拖累。
图6:2022-2024乳企液体乳平均单价以及库存减值损失
数据来源:公司数据,壹评级整理
那么反过来,原奶价格上涨时,龙头乳企将迎来“盈利向上弹性”!
总结来看,有两重向上的盈利弹性——毛销差优化、减值减少。
第一重:毛销差修复,高端化放大盈利
原奶价格企稳后,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边际缓和,液体乳平均价有望止跌回升,同时销售费用投放有望降低,带动毛销差的改善。
对比历史,2015年原奶价格企稳后,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边际缓和,带动收入及毛销差改善(伊利毛销差从15Q4-16Q3经历了4个季度的同比提升);主要乳企也能通过产品结构的优化或提价来抵消成本上涨(2016-2017伊利的液体乳均价都同比提升了低单位数%)。
第二重:喷粉减值损失有望减少,非经营性拖累转化为利润增量
原奶价格上涨伴随供需关系改善,喷粉需求将大幅减少——2025年上半年,随着原奶供需边际收紧,伊利库存减值损失同比减少34%,已体现出盈利能力的边际改善。
03 伊利能率先破冰吗?25H1业绩已给答案
在原奶拐点临近、行业初现回暖迹象的背景下,2025年上半年(25H1)国内主要乳企的业绩分化,而伊利已 "率先破冰"!——伊利收入率先回暖,液体乳业务降幅也大幅收窄。
蒙牛25H1 :收入同比下降6.9%,较24H1的12.6%降幅明显收窄;
光明乳业25H1: 收入同比下降1.9%(24H1同比下降10.1%);
伊利25H1:收入同比增长3.4%(24H1同比下降9.5%),扣非净利润更是实现32%的同比增长。
伊利能 “领跑”,靠两大优势:
1. 提前梳理库存让伊利手握主动权
去年伊利就主动整理渠道库存,现在不管是库存健康度,还是产品新鲜度,都领先行业——这意味着它不用像同行那样,为清库存被迫降价(价格端压力相对行业更小),这也让公司对价格及促销节奏具备更强的控制力。
具体看数字:2025年二季度伊利液体乳收入同比下降0.8%(25H1下降2.1%),跌幅已经趋近平稳。尽管常温奶行业整体仍存压力,但伊利由于去年及时的渠道梳理,终端价格已经相对企稳;同时伊利积极布局新兴渠道和推出了高质价比的产品,上半年公司常温奶的市场份额实现了增长;同时伊利通过在高端奶和功能奶上的创新来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 上半年低温白奶营收增长超20%,优酸乳品类收入增长超双位数。
2. 多元业务协同筑优势
除了液体乳以外,奶粉业务化身伊利 “第二增长引擎”,冷饮业务并行拉动收入增长。
25H1,奶粉及奶制品业务贡献了伊利27%的主营收入,不仅在液体乳需求偏弱时 “托住” 整体营收,更靠更高的毛利率(比液体乳高8-10个百分点)优化盈利结构。根据尼尔森数据,2025H1,伊利婴配粉零售市场份额达到18.1%,同比提升1.3 个百分点,超过飞鹤,成为全国第一。这背后,是伊利在母乳研究上的深耕,以及对新渠道的布局——上半年电商渠道增速超过30%。在成人奶粉市场,伊利的份额也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达到26.1%,稳坐龙头宝座。
伊利冷饮业务也在2025年二季度收入实现38%的同比增长,靠的是“技术创新+场景破圈”:一边升级工艺,一边拓展新消费场景,上半年线上线下零售额、市场份额均位列全行业第一。同时,伊利与山姆会员商店共创的“生牛乳绿豆雪糕”上半年获得山姆冰品类销售冠军。
04 盈利预测及估值:被低估的“乳业龙头”
我们使用DDM&动态估值对伊利进行估值,核心假设锚定两点:一是乳制品行业复苏节奏将快于市场预期,二是伊利长期护城河会持续加固——其线下渠道壁垒正不断筑牢,新零售布局也在快马加鞭推进,液态奶在电商、O2O等线上渠道更是稳居乳业头部;与此同时,品牌力与规模效应还在双向强化,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综合来看,我们判断:伊利当前估值显著低于其内在价值,处于被市场低估的状态,股价仍有40%的上行空间。
05 总结:原奶价格有望迎来拐点,伊利已抢先起跑
回顾2021年9月开启的本轮原奶周期调整,行业已经历了 “供给过剩→奶价下行→乳企盈利承压” 的传导链条,反转箭在弦上。而本轮原奶周期的拐点信号及伊利的复苏路径也已清晰:
奶价端:供给端持续收缩、下半年产能有望加速出清、双节旺季需求托底形成共振,多重因素支撑下,今年三季度末原奶价格有望迎来止跌拐点;
乳企端:若奶价如期回暖,行业竞争格局将边际缓和,乳企毛销差有望改善,同时供需缺口收敛将减少喷粉规模,库存减值损失同步下降,盈利端预计实现修复;
伊利端:凭借前瞻性的渠道库存梳理,以及奶粉业务(第二增长曲线)的增长支撑,公司2025年上半年已交出 “收入由负转正、扣非净利润同比大增32%” 的业绩答卷,我们认为伊利已率先突破周期低谷,反转态势已呈现。
对于乳业来说,这场持续3年多的 “寒冬” 即将过去;而对于伊利而言,属于它的 “新春天”,或许已经提前到来。
评级报告详见:
撰稿丨赵泽海(壹评级研究员)
74岁董事长晒肌肉为新品代言刷屏,子公司科伦博泰未盈利却市值破千亿港币,而母公司科伦药业市值不足600亿、PE仅20倍——这家老牌药企的资本市场待遇堪称医药板块 “反差萌”。深入拆解其业务版图会发现,大输液虽受集采影响收入下滑,却靠费用优化稳守15%净利率,40%市占率与渠道优势构筑护城河;原料药子公司川宁生物以26%净利率成增长功臣,区位与环保壁垒对冲周期风险;创新药ADC管线更藏惊喜,核心产品首月销售额达5000万,与默沙东合作剑指百亿美金市场。经分部估值测算,科伦药业真实价值约802亿,当前市值暗藏30%-40%上行空间,20倍PE下,它究竟是被低估的价值洼地,还是隐藏风险的陷阱?其 “传统基本盘+创新爆发力” 的独特版图,正等待市场重新审视。
第一财经“壹评级”2025年首次评级报告
第一财经“壹评级”2025年首次评级报告
第一财经“壹评级”2025年首次评级报告
第一财经“壹评级”2025年首次评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