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罗永浩与西贝莜面村就“预制菜”问题展开的公开争论,将这一餐饮新宠再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预制菜作为一种餐饮工业化产物,近年来发展迅猛。艾媒咨询调研结果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850亿元,并以每年20%至35%的增速保持增长,预计2026年有望达到7490亿元。这场风波,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去深度审视预制菜这一商业模式,在ESG(环境、社会、治理)的框架下,究竟是更优解还是新挑战?
ESG视角下的预制菜
预制菜以工业化生产重构餐饮供应链,其商业模式本身蕴含ESG基因。
从环境维度来看,预制菜的工业化集中生产模式在资源利用效率上具备天然优势。相比传统餐饮"千店千厨"的分散加工,中央厨房可通过精准配料将食材损耗率从传统模式的15%-20%降至5%以下,这在粮食安全与减碳目标下具有重要意义。在碳价逐步攀升的背景下,预制菜企业的规模化优势更为凸显:一家大型中央厨房供应全国市场的单位能耗,仅为同等产能分散餐饮的60%左右,头部企业还可通过采购绿电、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进一步降低碳足迹。
从社会维度来看,在食品安全层面,预制菜的标准化生产流程,理论上降低了传统餐饮因厨师手艺、后厨卫生条件差异带来的不确定性,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更可控的保障。另外,预制菜企业的规模化采购也为农业标准化提供了动力。在就业与公共服务领域的贡献同样值得关注。预制菜产业已形成从原料种植、加工生产到冷链物流的完整产业链,带动超千万人就业,其中中央厨房及配套产业更为县域经济提供了大量技能型岗位。
而从治理方面来看,随着预制菜市场的爆发,吸引了大量资本与企业的入局,推动了工业化生产和供应链整合的进程,但行业在狂奔中也暴露出治理的“失范”,最为突出的就是标准缺失的尴尬以及信息披露的严重不足。数据显示,2024年A股市场预制菜概念股的ESG相关报告披露率仅为45%,能耗、碳排放等关键数据的披露率更是不足三成。这种“不透明”不仅加剧了消费者的不信任,也让投资者难以准确评估其非财务风险。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强制性的信息披露机制,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A股预制菜公司ESG告披露率不足一半,头尾分化严重
观察A股预制菜板块,可以发现相关公司的ESG表现呈现明显的“梯队分化”。
截至2025年9月16日,A股31只预制菜概念股中,共有14家披露了2024年ESG相关报告,披露率还不足半数,五芳斋与三全食品为首次披露相关报告。其中有5家公司披露了ESG报告,5家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4家公司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
从预制菜概念股ESG评级来看,MSCI仅为6家公司给出了具体评级情况,仅1家获评A级、2家获评BB级、1家评级为B、1家评级为CCC,差距悬殊。Wind ESG评级数据进一步显示,评级为A级以上的共有8家公司,占比25.8%;ESG评为B级的公司数量最多,共有18家占比近六成;另有1家公司评级为CCC级,整体呈现“中间集中、头尾分化”的格局。

从报告框架及完整性来看,预制菜公司编制的ESG报告大都依据了参照了交易所发布的相关信息披露指引,部分公司还参考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全球可持续发展标准委员会《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GRI Standards)等相关文件,框架的完整性有所保障。
从预制菜公司的ESG相关报告内容来看,大多数公司对重要议题的划分较为清晰,基本都将“食品品质与安全”列为最重要议题,并展示了重要性评估矩阵,实现与国际ESG话语体系的初步接轨。当然,部分预制菜公司对ESG的重视程度依然欠缺,报告内容流于形式,这也与不足半数的ESG报告披露率相印证。
尽管预制菜在环保方面更具潜力,但A股预制菜概念股对于可量化环境信息的披露情况却不容乐观。
在14家披露了2024年ESG相关报告的公司中,仅有9家披露了能耗、碳排放等相关数据,其中大部分公司仅披露范围2(外购能源产生的排放)碳排放情况,春雪食品等两家公司披露了范围3(上下游价值链排放)碳排放相关数据。

资料来源:春雪食品2024年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报告
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大多数预制菜公司都规划开展节能降碳相关行动。例如,在节能降碳领域,五芳斋制定了清晰且系统的规划,从能源转型与优化,到生产技艺升级与能效提升,再到碳管理体系搭建与系统规划,贯穿从前端到后端的全过程管理,确保减排目标的高效达成。公告显示,2024年该司已实施产品碳足迹核查,并在积极筹划碳盘查,通过对公司碳排放系统性的盘查,规划减排路径,设定明确的碳排放目标,并定期监测与评估减排进展,来确保了碳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在对于减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承诺方面,新希望结合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评估结果,主动将应对气候变化及“双碳”相关事项纳入战略规划、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日常经营管理中,制定“双碳”三年战略规划(2023-2026年),从绿电使用、沼气利用、循环用水、生物固碳、碳交易五大方面大力推动节能降碳工作,并持续关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领域、新需求,聚焦可持续农业,增强发展韧性,促进可持续增长。当然,对于更长期的碳中和目标,绝大多数公司还未公布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实施路径,环境管理的系统性不足。


资料来源: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另外,对于预制菜行业来说,研发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核心竞争力。数据显示,2024年,31家预制菜公司研发投入合计22.7亿元,同比增长6.8%,但平均每家仅7566万元,仍低于申万食品饮料板块均值8533万元,创新力度有待加码。
除了研发创新、产品安全外,预制菜行业也需要重视食品营养价值。在这方面,大多数公司都提出了自身的健康承诺。例如,双汇发展积极组建专业的营养师团队,深入研究食品营养领域,严格管理食品添加剂,持续探索和研发减脂、减钠、减糖、减少添加剂、增添营养元素、使用天然配料的新产品。此外,该公司还研发并推出小份量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休闲食品的需求。2024年,双汇发展营养健康产品研发投入约2010万元人民币。

资料来源:双汇发展2024年ESG报告
总体来看,A股预制菜企业的ESG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国际公认的“优秀”水平相差甚远。而板块整体偏低的信息披露率,更是暴露出行业在“透明度”这一核心治理问题上的集体短板。
结论:拥抱“标准化”,更要敬畏“知情权”
ESG绝非锦上添花的企业宣传,而是关乎商业模式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企业:必须放弃“蒙眼狂奔”的粗放模式,将ESG理念真正融入战略核心。在环境维度上,加速绿色包装和低碳物流的探索;在社会维度上,以最大的诚意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健康权,用“清洁标签”回应营养健康的质疑;在治理上,主动对接更严格的信息披露标准,用数据透明赢得市场信任。
对于投资者来说,ESG评级是透视企业长期价值的重要工具。在预制菜这个充满潜力但尚不成熟的赛道中,那些ESG表现稳健、信息披露透明的企业,更有可能在未来的监管收紧和消费者觉醒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时间的朋友”。
预制菜行业的未来,属于那些既能用“标准化”提升效率,又能以“责任感”赢得尊重的企业。这场由西贝引发的风波,终将成为推动行业走向规范与成熟的催化剂,让预制菜真正实现从“餐饮替代品”到“可持续餐饮选择”的升级。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ESG服务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上海在推动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将为沪上乃至全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在全球化浪潮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深度融合的今天,中国企业出海已从“可选项”逐渐成为“必选项”。然而,如何真正在异国扎根,实现本土融合与长远共赢,仍是许多企业面临的现实挑战。
安永将继续始终秉承“建设更美好的商业世界”的愿景,与各方继续携手推动ESG的全球实践与创新发展。我们愿以专业服务为底,ESG为笔,书写更加绿色、可持续的商业未来!
央企ESG评级分数中枢呈现逐年提升趋势。
西贝方面回应称,西贝所注册新公司为用于开展门店经营的主体,主营业务为“餐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