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在上海书城几乎买下了所有跟船舶有关的书籍。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些书将伴随自己走向多远的深海。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他,选择了一条同学中少有人走的路。面对陌生的全新领域,他在入职前的两个月里,疯狂地补充着船舶相关的知识。多年后,作为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梦想”号的电气专业主任设计师,他的梦想也终于抵达了万米深海。
庞路,1990年出生,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团委副书记,海工部电气科科长,“梦想”号电气专业主任设计师,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获得者。
从“听不懂”到“要创新”
船舶的电气科是做什么的?庞路给我们打了个比方:如果把一艘船比喻成一个人,电气系统就是他的心脏、血管和神经系统。它不仅要发电、配电,还要负责全船的用电设备、感知系统、自动控制与智能化处理。但在刚进入七〇八所时,同事们讨论船体结构、轮机系统,庞路却经常连最基本的术语都听不懂,对他来说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就这样带着新奇和向往,庞路来到了七〇八所,他惊喜地发现这里并不像自己想象中的职场,而是更像他人生的另一所大学。这里的氛围和学校非常相似,不管是同事之间的相处,还是上下级之间的配合,包括各个项目的执行,大家始终关注的都是科学技术领域的东西,是一个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研究所。在庞路眼里,这里不管从实际工作的产出还是工作的氛围,都非常像大学的延伸。
虽然和同期进入七〇八所的那些船海专业毕业的同学相比,庞路是个标准的“小白”,但他在迅速熟悉业务知识的同时也开始思考,正因为自己不是科班出身,那有没有可能给已经非常成熟的船舶行业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呢?
从“跨界思维”到“绿色梦想”
随着对船舶行业的了解不断深入,庞路却依旧保持着与不同行业的同学、朋友交流和学习的习惯。汽车、建筑、电力等各个领域的最新知识他都想去学习,这让他经常跳出船舶的世界看船舶,从别的行业寻找技术灵感。
过去船舶领域使用的是传统的铅酸电池,而在汽车行业,锂电池已经应用得相当成熟。庞路主动联系在汽车行业工作的同学,反复请教车用锂电池的技术特点、难点和应用逻辑。为什么你们在汽车上要这样用?有没有可能用到船上?但船与车的应用场景大相径庭,他一边钻研锂电池技术,一边结合船舶运行的特点,试图寻找一条融合之路。
2024 年,我国首艘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艘钻深可达 11000 米、能实现 “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目标的科考钻探船。船上还建造了全球面积最大、功能最全、流程最优的船载实验室,堪称海上移动的“国家实验室”,它的入列将大幅提升我国“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的能力。
其中“梦想”号搭载的应用于DP三级动力定位船的蓄能闭环电力系统,正是庞路和团队多年来跨行业借鉴与技术磨合的成果。这套系统首次在如此大型的船舶动力系统中实现“削峰填谷”,更高效、更节能,并作为传统柴油发电机的备用电源,显著提升了能源的利用效率。根据理论计算,它把“梦想”号的综合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了10%,综合能耗下降了7%。
从“配套专业”到“电气担当”
在采访中,庞路向我们介绍说,船舶设计中,最核心的是负责船舶总体性能的总体专业,其次是负责牢固程度的结构专业,还有轮机专业、机械专业、舾装专业等,这些专业的重要程度以往都是排在电气专业之前的。但近年来,随着船舶行业越来越强调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电气专业在船舶设计中的重要性不断跃升。在他看来,以前造船的逻辑是先有船、再能动,最后才有电。就像盖房子,先有梁和柱,最后通水电。但现在不同了,动力系统不再仅靠柴油机直接驱动,而是先发电,再用电驱动推进器,电成了能量转换的核心媒介。
未来,在智能船、无人船的时代,电气与智能化系统的重要性还将进一步显现。如果人都不在船上了,那么过去很多传统的船舶要求可能会降低,电和智能控制将会成为船舶的“生命线”。
今天的庞路依然会经常翻出大学时代的电气教材,这些十几年前的课本跟着他搬过好几次办公室,至今仍摆在书架上最顺手的位置。工作间隙,他会随手翻一翻。也许,从那个在书城埋头找船的夏天开始,庞路就已经在为自己更大的“梦想”充“电”了。
制作人:陆熠欣
制片人:常瑜
编 导:秦妮
采访人:辛梓
撰 稿:秦妮
编 辑:秦妮
摄 像:沈赐韵 杨立培
后期剪辑:杨先珩
音乐编辑:蒋孙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