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前,一个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学系的毕业生,走进了斯坦福大学的校门,开始了自己的读博之路。那时候的他可以说是一个科研“小白”,研究方向模糊、论文进展停滞、实验经费紧张——他几乎到了放弃的边缘。在没有办法的“绝境”中,他一边刷着自己的留学生信用卡贷款做实验,一边给上百位硅谷投资人发送了陌生拜访邮件,希望能为自己的博士项目找到一丝机会,让自己脑海中那些纷乱的尚未成形的想法,多一次被验证的可能。
几年后,他把一个曾被质疑为“不可能实现”的想法,从课题变成了一篇《Nature》子刊,又在回国后把它做成了自己的创业项目,让它最终从实验室走向了市场。他,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臧凯。
臧凯,灵昉科技创始人,他带领团队用摄像头化的工艺重构激光雷达芯片系统,开发出高分辨率固态激光雷达芯片,让曾经十几万元的设备价格降至几百元,甚至几十元。在第六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中,他获得了“上海青年科技创业十大先锋”的称号。
读书改变命运,用“笨方法”敲开斯坦福的大门
北大本科成绩稳坐全系第一,斯坦福博士毕业,说起臧凯的学生时代,他绝对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但当我们问他如何在遍地是“学霸”的环境中“出圈”时,臧凯却说自己肯定算不上天才,只是个非常努力的人。他相信“一万小时定律”这个朴素的道理,相信只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会有收获。在北大时他每天坚持学习12-16个小时,风雨无阻。学习每门课程,他都会用一种“笨方法”,在课堂上记下老师说的每一个知识点,再通过自己对知识的迭代,把一万字笔记逐步凝练到7000字、5000字,最后变成3000字,直到真正掌握知识的精髓。作为一个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臧凯认定读书是他改变命运、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方式,就这样,他带着纯粹勤学苦练的“笨方法”,一路走到了斯坦福。
- Z星探:清北可以说遍地是“学霸”,你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能在“学霸”中“出圈”?
- 臧凯:我学习的所有秘诀就是每学一门课时,我会记海量笔记,老师每说一个字我都会飞速记下,之后一遍遍迭代,逐渐凝练出核心。而且我很喜欢向我的朋友和我周围同学来讲这些新学的知识,大家经常会觉得说,这个知识我学会了以后最好不要告诉别人,这样我保持相对优势,但我是恰恰不太接受这个逻辑。其实在向其他人讲的过程中,我是在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一遍又一遍迭代,所以逐渐地虽然说我在学习特定知识的时候速度都是慢于我的同学,但是当我一旦把整个体系架构学会之后,我的理解程度会深很多。
- Z星探:有句话说学习知识最好的一个成果就是我们交换苹果,不是说你拿着你的苹果,我拿着我的苹果,如果我们再交换一下,每个人就相当于有了两个苹果。刚刚听了你的学习方法,就是像把一本书先读薄,然后再选每一个你需要去深耕的知识点,再去读厚。你是每门课都是用的这个学习方法吗?
- 臧凯:基本上都用这个方法的,特别是我自己每读一本书差不多都要读 6 遍左右,我第一遍的话会从头通读到尾,然后主要会重点看笔记,包括我在读书之前会学习一本叫《如何读一本书》,所以它给了我学习的方法论。因为我的人生哲学就是我从来不认为任何一个单一的决定能够改变什么事情,大家可能会说高考很关键,或者会说我们这一次做的选择很关键,但是其实跳开这个短期的事情,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我到七八十岁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我会觉得可能在某一个特定时间段做的这个事情,在七八十年的这个时间范围内没那么重要,而它背后的方法论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这个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在用类似的方法论来进行学习的主要原因。
“绝处”逢生,重构激光雷达系统
在斯坦福大学读博时,没有什么科研背景的臧凯起初并不顺利。他经历了一段至今难忘的至暗时刻,资金有限、时间有限、研究方向迷茫,能否按期毕业都是很大的问题,一切都是未知。在这些巨大的压力面前,臧凯跟我们分享了自己看似无路可走、身处“绝境”时经常使用的一个办法,那就是学习所处环境中最先进和最发达之处。彼时彼刻的他身处硅谷,在科技与金融双驱动的创新之地,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找到值得去努力的研究方向。于是他拿出当时手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斯坦福的校园邮箱,给硅谷将近一百位投资人发送了Cold-Email(陌生拜访邮件),最终只有两位投资人给了他回复,但他抓住了这点滴的机会,努力研究他们的投资策略,争取到了去实习的名额,也从此为人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 Z星探:陌生拜访邮件中写了什么内容?
- 臧凯:介绍自己能提供的价值。因为一个投资机构雇一名斯坦福学生做行业分析一年也要几万美金,但我免费来干,只希望对方买一个2万美金的行业报告,可以让我看看,学习一下。这是一个能够让我迅速了解行业的机会。
- Z星探:有没有让你的研究方向从之前的模糊变得清晰?
- 臧凯:清晰非常多,指引我走向一条正确的产学研道路。在我们专业里用半导体工艺做光学是当时最火的一个方向,很多应用领域还没形成产业化,如何找到新方向,在探索中我们逐渐聚焦在激光雷达核心部件单光子探测器上,希望利用摄像头化CMOS工艺重构整个激光雷达的加工流程。
- Z星探:探索的过程是怎样的?
- 臧凯:期间做了15个左右的项目,每个我都投入时间,刷信用卡贷款做实验,就像是在创业,用了非常多的方法去获得外界支持。我们去找合作伙伴,希望他们为项目投入资金,有的项目我主动把第一作者让出来,与合作方分享科研成果。我们与上下游做了紧密沟通,很明显感觉到这些项目哪个离产业化越来越近,哪个一直在原地打转,这是两种不同的感觉。后来我们选了一个最成功的方向继续下去,还发了《Nature》子刊,重构整个激光雷达芯片逻辑,就是现在的灵昉科技,这也是我15个项目中最成功的一个。
就这样,一个肯下“笨功夫”的“学霸”,不仅找到了非常有价值的方向,还摸索出了把技术产业落地的可能。在被问及酷炫的技术这么多,怎么偏偏选了激光雷达这个赛道时,他笑着对我们说,自己是个坚定的长期主义者,又是草根出身,所以选择的赛道不可能是明摆着的机会,激光雷达这个赛道技术密集、迭代迅速,就像一条虽然很苦但很公平的路,让没有任何背景的他凭借技术就能赢。
2018年臧凯正式回国开始创业,他希望通过摄像头工艺重构单光子探测器,进而大幅降低制造成本,让激光雷达可以走进更多消费场景。虽然这个想法在当时并不被看好,很多人说“十几万的激光雷达不可能变成几百块”,但臧凯却始终坚信,在硬科技创业中,有一类人特别“慢”,他们不追风口,也不靠概念取胜,而是选择在技术的“长坡”上,一寸一寸“积雪”,用时间去换复利。而这也正是他对所有质疑声音的回答。
(臧凯向我们展示公司研发的激光雷达芯片)
- Z星探:你们的技术路线有何优势?
- 臧凯:我们的芯片第一排是用在车载激光雷达上的,已实现国产替代,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更大的创新是在按照摄像头架构重构整个激光雷达系统,开发高分辨率、高摄像头化的激光雷达,把性价比拉到极致,远超今天的激光雷达。我们希望它不止服务在汽车上,也能服务在消费电子,甚至机器人上。传统激光雷达呈线条状,所以原来扫地机器人是单点旋扫,现在如果地上有宠物粪便,一滩液体,它能有效识别,这就是用摄像头化激光雷达的效果。
- Z星探:你是怎样把价格打下来的?
- 臧凯:人总是会低估远期变化,而高估近期变化,之前想象中20年后才能实现的,现在基本七八年就做到了。很多激光雷达接收端最核心的传感器采用的是非CMOS工艺,非大批量生产,所以价格高。我们用摄像头化的CMOS工艺重构整个加工流程,就会降低成本,从第一性原理来说,没有违背任何物理准则,假以合适的工程化、商业化,我相信一定会实现。
长坡厚雪,相信复利的力量
从一篇论文到产品落地、形成量产,再到真正打开市场,这个过程中每一环都仿佛在穿越“死亡之谷”,当谈及一项领先的技术如何才能真正被市场接受时,臧凯坦言在商业化道路上他走过弯路,尤其在行业缺乏共识时,很难打开局面。在产品进入市场初期,他像一个不断布道的“传教士”,坚持用自己创新的概念和长期的眼光陪伴行业一起成长。
- Z星探:灵昉有没有遇到难以迈过去的关头?
- 臧凯:商业化落地我们是走过弯路的,我们技术上够领先,但当整个行业缺共识时,是非常波折的,是布道的过程。我们初期做了很多技术上的拓展,并没有达到这么多商业化。随后我们在所有应用场景中,真正脚踏实地,改良其中一个使用效果,效果很明显是能被广而告之的。从这个点出发,再去重构整个商业化的逻辑,就顺利很多。
无论是在读书时对“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坚信,还是创业后对产品“假以时日,一定会实现”的坚持,背后都是臧凯一直相信的巴菲特人生哲学: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湿雪和长坡。在激光雷达这个赛道,复利的力量就是他最强的“护城河”。
- Z星探:很多人认为你已经比较成功了,你怎么看?
- 臧凯:一个人事业成就和生活的幸福是毫不相关的,我很相信长期主义,幸福感是斜率,如果斜率很高,达到很高绝对值后每天都在下滑,是很痛苦的,但如果每天都向上一点点,那是最好的状态,所以我目前生活得挺幸福。
- Z星探:对于想要从事硬科技创业的青年,你有什么建议?
- 臧凯:技术真的是一把利器,是草根青年改变人生非常好的契机。长期主义和复利虽然反人性,但长期来看是最有效的。课本里学的所有的知识好像离商业化非常远,不妨再想得更深远一步,未来 20年这个技术能做成什么样?要始终相信所有的努力都不会被浪费。
如今的臧凯在行业内已经小有名气,但他依然保持着创业初期的那份勤勉和质朴,他常说“我不爱跟别人比速度,更在意长期看来我们的技术能不能走得更远。” 未来,他会和团队一起持之以恒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激光雷达芯片在智能汽车、手机、机器人、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落地应用,让它真正成为智能时代明亮的“眼睛”。
制作人:陆熠欣
制片人:常瑜
编 导:辛梓
采访人:辛梓
撰 稿:辛梓
编 辑:秦妮
摄 像:钱晓鑫、姜一鹤、杨晓
后期剪辑:杨先珩
音乐编辑:蒋孙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