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226.4公里黄金海岸线与“蓝天碧海金沙滩”的生态禀赋,地处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关键节点的日照,正用养老金融创新模式在人口老龄化浪潮中精准破局。
日照市民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日照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67.06万人,在常住人口中占比22.59%,已步入中等老龄化阶段,且预计2030年前后老龄人口占比将超30%。
“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养老金融纳入‘五篇大文章’、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加快第三支柱落地的顶层指引下,为推动日照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我们成立工作专班,广泛深入调研,多次召开政府部门、养老机构、康养教育机构、银行机构座谈会,以创建养老金融生态示范区为抓手,通过政策引导与金融创新双向发力,不断提升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大服务能力,探索出一条养老金融发展的日照之路。”人民银行日照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贾世敏说。
第一财经近期在山东省日照市调研中了解到,当地金融机构打破传统信贷束缚,将创新延伸至康养全链条,突破福利用地抵押限制、破解民办院校融资难题,构建起“金融支持—院校育才—服务养老”的产业闭环。
人民银行日照市分行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日照养老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4.45%,较全部贷款增速高出25.68个百分点;全市67家养老机构坐拥近万张床位,1250张康养旅居床位年接待老人2.9万人次,与20余家单位达成合作,“养康医游”融合发展的银发经济画卷在山海间徐徐展开。
让养老资产“活”起来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民营康养机构已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但融资难问题长期制约行业发展,核心症结在于民营养老机构持有的社会福利用地及相关设施,因传统信贷规则被排除在合格押品之外,难以通过资产抵押获取贷款,导致融资渠道受限、发展动力不足。
日照嘉豪·书香里养老社区便是这一行业困境的典型代表。该社区由嘉豪银泰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嘉豪银泰”)投资建设,设计养老床位1300余个,以“旅居养老+居家养老+介护养老”三联模式成为当地养老服务标杆。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作为重资产民营养老企业,其融资难题同样突出。“养老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叠加抵押物受限,金融机构风险评估谨慎,融资可得性一直很低。”嘉豪银泰董事长薄自站对第一财经表示,这一问题在行业内普遍存在,直接影响机构加大投入、提质发展的信心。
银行信贷的核心逻辑是“优先第一还款来源、筑牢第二还款来源”,第一还款来源聚焦企业主营收入,第二还款来源则依赖合格押品的担保与处置能力。传统模式下,带公益属性的福利用地及设施因处置时难以变现,被排除在合格押品之外,这成为民营康养机构融资的关键堵点。
建设银行日照分行副行长常兴兵介绍,通过密集走访调研发现,多家养老机构均面临核心资产无法抵押、业务申报难度大的问题,严重制约经营周转与项目建设。
破解困境的关键在于金融创新。2025年5月,建设银行总行率先优化《养老服务贷款管理办法》,创新性地将“以出让方式取得的社会福利用地使用权和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合格押品范畴,设置50%抵押率,并将山东省分行纳入试点,彻底打通民营康养企业融资的“堵点”。另外,日照银行此前也已发力,向书香里养老社区发放1500万元项目贷款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上半年再追加180万元装修贷款,新增130余张旅居养老床位,缓解床位紧张压力。
“民营养老机构具备未来盈利预期和持续现金流,与纯公益性福利设施不同。”常兴兵表示,目前试点正稳步推进,待模式成熟后将向全国推广,助力破解民营养老机构押品不足的行业困境。
此举解了薄自站的资金难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社会养老认知的不断提高,有想法、有能力到机构养老的人群越来越大,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薄自站说。
政策引导与金融创新形成合力,不仅为日照民营康养产业注入动力,更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日照经验”。市民政局梳理《康养产业金融服务需求清单》后,人民银行日照市分行第一时间将清单推送至所有银行机构,并通过“座谈交流+需求对接”搭建银企沟通平台。日照市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全市养老领域已争引资金6.47亿元;2025年储备养老项目16个,计划总投资53.90亿元,拟争取政策性资金21.14亿元。
为康养产业“育”动能
养老产业的良性运转,离不开“硬件”与“软件”的双重支撑。若说养老院是承载养老服务的“容器”,那专业护理人才便是让服务“活”起来的核心灵魂。
可现实困境格外突出:山东省的康养专业人才缺口巨大。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中就提到,康养领域存在科研领军人才与基层服务人才“双不足”,智慧医疗、人工智能、中西医结合等跨界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此外,记者在调研中获悉,日照市67家养老机构中,多数乡镇养老院仅靠政府补贴维持,“护工招不来、专业提不上”成了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境。
正是在此背景下,肩负“填补人才缺口”使命的日照康养职业学院于2024年应运而生。可民办非企业的属性,却让学校在成立初期就撞上了融资“拦路虎”:教育用地与教学设施均属公益性资产,按规定无法抵押变现;办学初期收入仅依赖学费,现金流稳定性不足,传统银行信贷模式根本难以适配。
转机始于日照金融机构的创新破局。针对日照市康养产业人才短缺的核心痛点,在人民银行日照市分行协调下,当地邮储银行与交通银行联手定制解决方案:一方面突破办学年限等准入门槛,看到学校虽成立不足一年却已实现稳定招生,果断启动贷款审批程序;另一方面针对公益性资产无法抵押的难题,创新性引入学校出资方日照城投集团提供担保,既规避政策障碍,又降低坏账风险;最终敲定1.824亿元银团贷款,期限10年。
“我们还结合学校9月收学费的特点,约定每年9月21日为还款日,首年暂不还本、后续9年每年还款约2000万元,以学费和住宿费为来源,确保还款压力可控。”相关银行工作人员介绍。
金融活水的精准注入,让康养学院的人才培养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新建宿舍楼稳稳承接了今年3000名新生,实训楼里配齐的康复设备,则让学生能“边学边练”。
日照康养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融资对学校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扩大招生规模,新建宿舍楼可有效承接新增生源,恰好满足今年的招生需求;二是提升教学质量,实训楼为开设更多实践课程提供硬件支撑,助力培养更懂技术、会服务的学生;三是吸引资源,硬件完善后,能引进更好的师资,也能争取更多省级、国家级的康养教育项目。
按规划,日照康养职业学院未来办学规模将达1万人,每年能向社会输送3000余名专业人才,相当于为日照乃至山东的养老产业注入一股“新鲜血液”——这些掌握专业技能的毕业生,未来将走进社区养老机构、乡镇卫生院,填补基层护理人才缺口,让老年群体享受到更科学的照护服务。
促养老金融“稳”落地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养老金融在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步凸显。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养老金融纳入“五篇大文章”,成为金融资源重点倾斜的民生与产业领域。
但相较于其他金融领域,养老金融落地始终面临“周期长、见效慢、难度大”的痛点——核心症结在于养老项目投资回报周期普遍较长,重资产投入大且资金回收缓慢,金融机构风险评估趋于谨慎,导致政策成效难以短期显现。
面对这一挑战,日照市依托“山海康养”优势,以创建养老金融生态示范区为抓手精准发力,取得阶段性突破。
在金融支持方面,当地聚焦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条主线,由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专门出台文件支持日照创建养老金融生态示范区,引导银行机构扩大银发经济信贷投放,推出养老服务项目贷、机构建设贷、惠老助力贷等专属产品。
例如,中国银行日照分行针对性破解周期难题,将养老项目贷款期限从10年延长至20年,还创新开展收费权质押业务,依据运营机构回款情况发放贷款,并单列信贷额度实施差异化政策。
人民银行日照市分行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日照市养老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4.45%,高出全部贷款增速25.68个百分点,更落地全国首笔标准化养老票据融资业务。
尽管如此,养老机构仍面临现实困境。在调研采访中,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养老机构普遍期盼金融机构深化创新:比如设立智慧养老、长期照护专项信贷额度并给予利率优惠,推出更适配养老产业特点的金融工具,精准匹配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助力养老金融这篇“慢工出细活”的大文章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