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为“共享创新 共塑未来: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体”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9月20日至22日在上海举办。论坛期间,“一带一路”专题研讨会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聚焦科技产业融合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上的作用与未来。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戴钢表示,截至目前,中国已与8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协定。通过政府间的科技合作联委会机制,积极与共建国家开展科技战略和科技政策的对接。
从经贸动脉到科创走廊
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一系列务实举措结出丰硕成果。
戴钢介绍称,中国政府支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的联合研究项目达到4000项,启动建设联合实验室70多家;在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合作方面,中国支持云南、宁夏、江苏、湖北、广东等省(市),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10个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还与南非、蒙古、阿根廷等9个国家签署了科技园区的合作协议;此外,合作平台也不断丰富,中国已经与40多个国家共建70多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这些平台的搭建,为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提供了坚实基础,也凸显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知识共享与技术协同方面的巨大潜力。
“一个国家的优势不意味着其他国家的劣势,反而可以将创新外溢给其他国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经济与数据分析司处长、全球创新指数GII联合主编萨沙·温施-樊尚(Sacha Wunsch-Vincent)向与会者分享了这一全球创新中的新趋势。
他解释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都可以在中国在科技创新上的经验和模式中有所收获。而一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可以造福其他的沿线经济体,并且会沿价值链向上下游扩散。例如,很多中亚经济体在电动汽车及电池和储能等领域使用技术集群进行联合生产,或者在生产和研发完成后向外扩散。“‘一带一路’不仅是基础设施和经贸往来的关键走廊,还是一个科技创新、技术交互的走廊。”他称。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经济与数据分析司处长、全球创新指数GII联合主编萨沙·温施-樊尚(Sacha Wunsch-Vincent)也持相似观点,他表示中国的创新技术体现在先进制造、规模效应、创新集群以及很多无形资产的形成,这些都能够让中国沿着“一带一路”的平台扩展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伙伴关系。
要实现创新效益的持续外溢,既需对外开放联动,也需加强内部协同。原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正司级科技参赞、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国际合作与科技外交专委会主任邢继俊建议,当前全球面临科技发展阶段性减速,不仅要注意和外部联动,也要注重内部联动。他举例称,云南、新疆等地要引进内陆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先进之处,提升当地的自主创新能力,再辐射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人才流动与培养是关键桥梁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发展在跨国协同上仍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自然科学部门科技政策与基础科学司助理项目专家王增妹在会上表示,科技不平等现象正在加剧:全球八成国家尚未实现研发投入占GDP 1%的目标,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人口占全球14%,却仅贡献了0.7%的研究成果和科研人员,而女性在科研领域的参与度也仅占三分之一。她强调,如何让科技创新真正普惠全人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加强科技人文交流、深化人才合作培养显得尤为关键。 过去几年中,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积极推动跨国科技人才互动。
据戴钢介绍,自“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中国已累计支持了5.5万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短期的科研工作和交流,累计培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技与管理人员达到2.3万人次,覆盖可持续发展、生命科学、前沿技术多个领域。
在推进科技合作的过程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根本动力。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基金会(ECOSF)创始主席曼佐尔·侯赛因·索默洛(Manzoor Hussain Soomro)在会上表示,很多人把侧重点放在资源和设施的发展,而忽略了人也是关键因素。他结合自身经历谈道,上世纪80年代作为青年科学家时,他的国家(巴基斯坦)虽获得很多先进科技和设备等国际支持,却因不懂如何使用而将其束之高阁。因此,他建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增强在教育领域的部署,在校园开展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培训。
这一理念已在部分合作实践中得到回应。
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符杨分享了该校构建“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合作网络的经验。通过成立高校联盟,在越南、印尼等国建立实训基地,并在肯尼亚、尼日利亚设立校友联络点,该校形成了覆盖人才培养、技术培训与校友网络的海外支点。
符杨认为,“一带一路”国际产教融合的成功,关键在于构建一个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的生态系统,通过组织机制、人才机制、技术机制、标准与治理等路径,主动作为,让高校成为连接各方、汇聚资源的平台和纽带。
“一带一路”专题研讨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国际合作与科技外交专委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