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科普|甲状腺癌并非“懒癌”,复发风险不容忽视

第一财经 2025-09-23 20:08:33 听新闻

作者:林志吟    责编:陈姗姗

术后管理仍是当前防控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由于甲状腺癌病程较长、发展缓慢、早期生存率高,被公众称为“懒癌”“最温柔的癌”,但这样的认知存在一些偏差。

近日,由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甲状腺及疝科普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专家工作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普通外科分会等专业团队共同倡议设立“甲状腺癌防治日”,呼吁重视甲状腺癌全流程规范管理。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副会长田文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甲状腺癌是“懒癌”一词并不科学、不全面。甲状腺癌既有乳头状癌、滤泡癌等恶性程度较低的分化型甲状腺癌,但也存在高度恶性的类型,如髓样癌、未分化癌/低分化癌,可发生早期淋巴结或肺脏、骨骼转移,后者占比虽低,但其恶性度相当高。

甲状腺癌是一种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也是头颈部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的甲状腺癌发病率正在攀升。据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数据统计,我国甲状腺癌年新发病例达46.61万例,是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三位,且发病结构年轻化趋势明显,已成为离年轻人最近的癌症。

田文表示,首先,患者不能凭结节大小或生长速度判断甲状腺癌恶性类型和程度;其次,超声等检查对微小淋巴结转移检出有一定局限性,确诊需看术前穿刺或术后病理结果。所以,所有甲状腺癌均需规范诊疗、早期干预,切勿因“懒癌”标签延误诊疗。

而甲状腺癌的复发风险仍不容忽视。一篇2021年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国际内分泌学杂志》)研究显示,尽管甲状腺癌的预后良好,但高达20%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复发性疾病。

术后管理仍是当前防控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田文表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等结果将复发风险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其中,高危患者更需密切检查,除甲状腺素抑制治疗外,部分患者还需进行碘 131 治疗,目标是将复发风险从高危降至低危。需注意的是,部分术后评估为低危的患者,在后续复查随访中可能出现转移,风险升为高危。因此,动态评估与规范化随访是关键。

术后动态评估的关键是将患者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提高到目标范围,以便进行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检测和全身碘扫描(WBS)。目前临床上升高促甲状腺激素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停药法”生理性升高促甲状腺激素;另外一种是采用注射用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实现短时间内的 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快速升高。

传统的“停药法”在评估过程中带来了痛苦和风险,导致许多患者拒绝或延迟评估,进而影响复发的及时发现。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专门用于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后动态评估,该药物的应用能够提升患者对动态评估的接受度。

在具体随访安排上,田文建议,术后1个月应进行复查,主要评估伤口恢复和用药情况;3个月时进行超声检查及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之后再根据治疗情况逐步调整频率。常规情况下,术后前半年复查较为密集,随后可逐渐延长为3个月、半年甚至1年一次,但始终要结合病理分层和个体情况来动态评估。

田文也特别强调科学规范用药的重要性。“有些患者会自行停药或随意加减剂量,这是非常危险的。药物保存环境、服药时间间隔、剂量调整,都需要医生指导和动态监测。”他指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甲状腺素抑制治疗,而髓样癌则是单纯的功能替代治疗。若出现心慌、乏力等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方案,而不是擅自处理。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