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思考”的智能体机床、能演奏编钟的机器人、可以举起轿车的“大力士”⋯⋯2025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下称“工博会”)23日开幕,多项新技术、新产品首发亮相。
能演奏编钟的机器人。(任玉明摄)
作为中国制造业创新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举办了25届的工博会,正连接国内外工业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将“展场变市场”,展览面积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工业类综合展会第一。
本届展会吸引了来自德国、日本、美国、法国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参展企业,近300项全球首发、近200项中国首秀展品亮相。并首次以极大、极小、极轻、极精、极智等维度,梳理出392项“五极”展品,展示创新应用成果及标杆产品。
对于下一步发展,工信部部长李乐成在工博会开幕式上表示,“十五五”期间,工信部将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其中,将大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建立健全中试平台梯次培育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打造世界领先的科技产业园区。
“AI+机器人”布局中国的理由
中国丰富的“AI+机器人”应用场景,以及AI应用的蓬勃发展,令外资企业非常重视在中国的布局。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0.5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达33.6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达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作为“中国智造”的风向标,每年工博会上的首发首秀都是一大亮点。而“AI+机器人”板块,无疑成为今年最热的领域之一。
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库卡),以及上海机器人“四小龙”(新时达、柴孚、新松、节卡),都拿出了看家本领。
来自瑞士的企业ABB在本届工博会上,全球首发了OmniCoreTM EyeMotion视觉系统与在线自动路径规划技术,并在中国首发了IRB 6750S架式机器人。
ABB集团高级副总裁、机器人业务中国区总裁韩晨告诉第一财经记者,AI应用场景在中国是最丰富的,因为中国是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了每一万名员工配有470台机器人,在全球仅次于新加坡和韩国,预计2025年会超过500台,这使得AI的入场有了很好的基础,国内对于AI的推广接受度都很高,都在尝试用AI解决问题,很多新的应用场景给我们提供了训练场,在这一点上中国确实遥遥领先”。
此前ABB宣布计划将机器人业务分拆独立上市,据韩晨透露,独立上市后将更专注机器人业务,并会加大中国的本土化布局,“目前国产化率大概80%,希望能进一步提升。另外,国内本土的应用覆盖,目前没有进行很好的匹配,我们希望通过中国的研发迅速匹配。还有大家一直强调的AI,我们本土团队也有较强的AI研发能力,依托中国AI蓬勃发展的大环境及国内AI平台的丰富应用,可以提升产品的经济效益”。
柴孚机器人带来的全球首款腕部额定载荷≥5000千克的重载工业机器人,在展会现场托举起一辆轿车。该公司市场经理曹家浩对媒体表示,无论是整车举升、超大工装搬运,还是制造、物流、建筑与采矿等极端工况,柴孚都能轻松应对,这不仅是一次展示,更是一次对极限与未来的重新定义。
机器人公司爱“落沪”的原因
工业机器人密度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动化生产程度,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引进和研发机器人的主要城市之一,是全国首个把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的城市,上海重点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26台(2024年),居世界领先水平。这两年,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在增大,尤其是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工业机器人的需求。
在工博会创新科技馆亮相的具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首次参加工博会,并展示了他们的具身智能前沿成果“insight Studio全栈开发平台”。对于为何将公司落到上海,上海具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李治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缘于他多次来上海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去年就把公司落在了上海,现在大概有60%〜70%的时间在上海,并和张江的很多机器人公司及平台开展了合作。对于初创公司来说,这种机会还是很重要的,也能提供更多的上下游对接机会给他们”。
工博会创新科技馆。(金叶子摄)
上海企业节卡机器人此次也全球首发了JAKA EVO工业具身智能平台,据节卡机器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属于AI+工业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可赋能工业现场从任务开发到实机运行全流程提效。作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产业链公司,他们正在寻求更多产业合作机会,并将智能制造技术与解决方案输送至全球更多产业链。目前,节卡机器人产品已应用于丰田汽车、施耐德电气等全球知名企业的产线,在日本名古屋建有制造基地。2024年,节卡机器人全球销量同比上升59%。
在23日的工博会开幕式上,首批上海市中试平台示范名单发布,其中就包括了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牵头的上海市人形机器人中试平台。该平台定位于国家级行业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初创企业、高校科研团队和供应链企业,提供从原理样机验证、工艺开发优化、整机与零部件测试,到小批量试制的全链条中试服务。
大国重器的“智”造密码
今年的工博会,设有国家展、养老机器人展、未来工业创新展三大特展及9个行业主题展。第一财经记者在“国家新型工业化暨‘十四五’工业重大成就展”看到,C919大型客机、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等国之重器,展示了中国在巨型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卓越能力。
而在今年首次设立的“AI+工业母机展示专区”中,会思考的“智能体机床”引来了众多观众驻足。这个由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交大智邦”)和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的“μAI智能体机床”,也获得了CIIF大奖。据该展台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深耕高端装备领域8年,在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及数字化柔性制造系统等领域取得了多项研发和商业成果。
用户选择工件、刀具,匹配好工作配置后,一切就可以交给机床,让机床自己规划决策生产路径,从而提升40%〜60%的效率。该展台工作人员介绍,这个机床具备自主探索与自进化能力,生成的工艺方案超越传统工艺认知。就如同“工业界的自动驾驶”:它像一辆拥有AI大脑的无人驾驶汽车,能自主规划、决策和优化每一段行程(加工路径);但不同的是,它的控制精度达到微米,精密程度堪比细胞构建。
23日的开幕式上,交大智邦牵头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机床厂、中国航发集团、上海智能制造功能平台有限公司等建设航发领域高端机床装备中试平台。这一平台旨在将首台套国产高端数控机床从实验室带入真实工况环境,构建起基于多环境制造数据融合的小样本机床验证评价方法及“四性”提升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