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深化,服务型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工信部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下称《实施方案》),提出了7项主要任务、3项专项行动。
工信部表示,服务型制造是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对增强制造业价值创造能力、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服务型制造的核心是制造业通过增加服务要素的投入和产出,融合发展,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2016年以来,工信部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印发实施《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服务型制造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作用逐渐显现。
工信部数据显示,此前遴选的370多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中,服务业务对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60%。
工信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有关负责人分析,发展服务型制造还存在关键技术供给能力薄弱、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典型模式分行业分领域应用不平衡、统计监测难度较大等问题。为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上述负责人介绍,《实施方案》围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引领,打造服务型制造升级版,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塑造制造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实施方案》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8年,服务型制造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完成20项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广泛普及、新模式不断涌现,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
为实现上述目标,《实施方案》提出7项主要任务和3项专项行动。7项主要任务分别是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培育壮大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推进服务型制造模式推广应用,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打造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高地,夯实服务型制造发展底座等。
3项专项行动分别是开展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推动建设共享制造平台、共享工厂,开放检验检测资源共享;开展服务型制造企业品牌提升行动,培育打造服务型制造龙头企业和领军品牌,加强品牌评价和宣传推广;开展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打造面向生产需求、消费需求,以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融合应用场景,加强应用推广。
在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驱动下,服务型制造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但仍存在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薄弱等问题,亟需加强服务型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实施方案》提出,鼓励加强服务型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编制发布服务型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清单。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动融合需求感知、集成研发设计、协同交付部署、智能运营监测管理等共性技术攻关,加强与面向生产制造过程的工业智能技术攻关联动。面向重点场景、重点模式,推动攻关成果转化应用和迭代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为服务型制造提供技术研发、设计、信息、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要加大政策支持。《实施方案》明确,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物流服务、咨询服务、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为企业技术创新、生产经营、品牌打造等提供专业化服务。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近日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我国即将进入“十五五”规划和2040年远景目标期,应该看到,生产性服务业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更要对生产性服务业具有GDP的增长极、独角兽的增长极、高附加值装备和终端产品价值增长极的功能有充分的认识。
他表示,虽然目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但与制造业强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却相对滞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欧盟、美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培育新质生产力,除了要增加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总体比重,更要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力争在2035年使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左右,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
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投硬科技”的重要方向。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若干措施》共12条,将推动制造业与科技服务、设计服务、人力资源、质量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技术服务融合,加快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培育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动“引进来”“走出去”等。
服务业投资自年中以来持续下行,主要受政府消费降速、居民服务消费偏弱及地产投资下行等因素影响。
2050年生产性服务业GDP占比有望超过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