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拿着鼠标大小的超声仪器探头,在孕妇的肚子上轻轻比划几下,就能替代一位经验老到的超声医生,省去孕妇几百公里的长途跋涉,这样的技术进步将为非洲乃至全世界孕产妇的安全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WHO)从2016年开始,正式建议孕妇在怀孕24周之前接受一次超声扫描检查(孕早期超声检查),以估计孕周,促进发现胎儿异常和多胎妊娠,降低因过期妊娠实施引产的数量,并改善妇女的妊娠体验。
如果在怀孕早期进行超声检查,可以尽早发现一些不良妊娠病例,有助于临床及时进行相关处理,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死亡。不过在很多非洲国家,超声检查还是奢侈品,不用说超声设备价格高昂,就连能够熟练使用超声设备的医护人员也屈指可数。
好在随着科技进步,已使这些大型超声越来越“亲民”,不仅出现了可随身携带的床旁(POC)超声,人工智能(AI)技术还能自动解读复杂的图像。看准了这一蓝海,中国企业已带着相关产品进入非洲。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系主任马达迪教授(Dr. Moses Obimbo Madadi)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肯尼亚正在尝试引入人工智能驱动的床旁超声,通过快速扫描就能评估胎儿状况。他表示,如果能将此技术普及至提供分娩服务的基层卫生机构,将能够显著改善孕产妇的健康指标。
中国产品挺进非洲
如今在中国,“生孩子是从鬼门关走一遭”的老话已逐渐被民众忘却,然而在很多非洲国家,这依然是残酷的现实。
根据WHO的最新可得统计数据,在2023年,每天有700多名妇女死于可预防的怀孕和分娩并发症,平均下来几乎是每两分钟就有一例孕产妇死亡,而其中的70%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
虽然超声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孕产妇的潜在风险,不过超声检查在世界上很多地方依然是奢侈品。不用说在非洲,即便在美国,有些人做一次孕早期超声检查也不是容易的事——他们生活在“孕妇荒漠”中,即方圆100英里(约合161公里)内没有产科医院。根据埃默里大学的研究,美国有35%的县属于“孕妇荒漠”。
在很多地广人稀的非洲国家,情况更为严峻。有的孕妇距离最近的超声设备有700多公里之遥,需要骑骆驼、坐驴车、搭乘多辆公交才能抵达大城市的综合医院,如此的长途跋涉对孕妇来说显然不现实。有估算表明,大约有三到四成的非洲孕妇可能从未接受过任何超声检查,这推高了她们的分娩风险。
对非洲孕妇的考验并不止于路途遥远。由于超声影像极其依赖操作者手法及临床经验,很多非洲医院的培训和超声设备操作都存在着较大的障碍。
总部位于深圳的理邦仪器在8月披露,公司目前正在进行临床测试,即将在肯尼亚偏远地区投放大约50台样机进行实地测试。这款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手持超声设备专为缺乏专业超声培训的社区卫生工作者设计,有助于解决非洲地区孕产妇超声检查覆盖率低的问题。
这款超声仪的探头只需在孕妇腹部上下左右扫查六下,即可完成检查。即使毫无医学背景的人员,也能通过视频教程轻松上手,提升诊断效率。随后,系统自动收集数据进行识别和测量,输出胎龄、预产期、胎位、胎重等核心指标。这些结果能为基层医护提供参考,如果发现风险,可以及时转诊进行全面的检查。
智能手持超声仪并不是理邦仪器进入非洲市场的头一款产品。关于为何要进入外人看来颇具挑战的非洲市场,在非洲市场深耕多年的理邦肯尼亚负责人陈晓文说,其实外界的认知有些误差。
他解释道,对于很多医疗仪器来说,在欧美市场毛利并不高,这不仅仅是因为高手云集,竞争激烈,而且很多欧美品牌与本土医院有着长年的合作关系,要突破这层隐形门槛,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他进一步表示,非洲国家虽然支付能力不强,但毕竟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哪怕是很小的比例依然是巨大的市场。同时他还透露,与外界想象的不同,企业在非洲基本上是先款后货,收款情况也十分健康。
对于中国医疗仪器在非洲市场上的优势,陈晓文分析说,非洲市场对医疗仪器的需求是基础功能扎实,而非具备高端复杂的功能,在这一点上正是中国产品的优势,同时中国产品质量稳定,返修率很低,事实上很多欧美仪器产品也是在中国贴牌生产的。在价格方面,虽然印度厂商甚至能给出比中国产品还要低的价格,但质量上远远不能与中国产品媲美。
母婴安全在非洲如何落地
在非洲,许多临床医生的“吐槽”不仅集中在设备短缺上,同样还指向培训的不足。所以将设备引入非洲,只是产品进入非洲市场的第一步,对于设备的使用培训也同样重要。
WHO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约有50%~80%的医疗设备不能正常运行或者缺乏专业管理、维护不当。对此,理邦肯尼亚子公司当地的服务工程师莫塞蒂(Wilbert Moseti)颇有心得,他表示一家在津巴布韦的私立医院曾经引进过理邦的监护仪和中央监护系统,但几周后他们再访医院时,发现设备要么原封不动地躺在纸箱中,要么就是拆封后在病房的角落里积灰。
经询问后才得知,并非设备出了故障,而是医护人员在未经培训的前提下压根不知道如何使用新仪器,为此企业专门组织了为期三天的现场培训会,为医生、护士和技术员分别定制了教学课程,培训材料同时提供英语和法语两个版本,确保每位学员都能无障碍读懂。
在培训后一个多月莫塞蒂再访现场时,他欣喜地看到设备使用率已经升至90%以上,医护人员都表示用起来得心应手,对护理和诊断很有帮助。莫塞蒂颇为感叹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再先进的设备,唯有通过专业培训让人熟练掌握,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价值。
盖茨基金会孕产妇、新生儿、儿童营养与健康主任伊扎德内加达尔博士(Dr. Rasa Izadnegahdar)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手持人工智能(AI)超声设备要在非洲农村孕产护理中发挥实效,就必须让它与一线工作无缝对接。设备本身要便携、耐用,且能离线使用;AI能将复杂图像转化为清晰的操作指引,让助产士和护士能轻松看懂,放心使用。同时,培训应当简短且定期开展,让新技术融入转诊和数据上报等整个医疗系统。
妇幼健康是全球发展的关键指标,也是2025年全球妇女峰会的重要议题。中国通过可负担的智能医疗创新,让科技红利跨越地域鸿沟,直达非洲基层妇女,同时这一实践再次印证,科技始终是推动性别平等、守护女性生命健康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