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京沪粤领衔中国基础研究十强省市

第一财经 2025-10-14 15:40:45 听新闻

作者:周芳    责编:秦新安

2025东湖论坛打造科研成果和创新观点“首发站”

10月14日,2025东湖论坛在武汉开幕。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武汉大学等单位现场发布四份报告,将东湖论坛打造成重要研究成果和创新观点的“首发站”。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指数2025》显示,2024年,美国、中国、英国位列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排行榜前三,旧金山、北京、纽约位列世界城市前三名。从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热点来看,主要聚焦在算力基础设施、AI大模型和智能制造等方面。其中,中美两国的TOP500超算中心领跑全球;中美两国的AI大模型数量全球领先;在智能制造方面,中国的全球灯塔工厂数量居世界第一。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呈现4个显著特征,一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增强,智算中心和超算中心加快布局;二是数字创新驱动效应显著,数据要素潜能不断激活;三是新兴产业技术加速迭代,人工智能产业持续发力;四是两化融合范围不断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

2024年湖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占湖北GDP比重由2018年的5.0%增长到2024年的9.6%,湖北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全力构筑中部崛起的“数字引擎”。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武汉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2025》显示,武汉科技创新能力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武汉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得分较上年度增幅达14%,其中知识创造力增长最快,辐射引领力和产业驱动力进步明显。武汉正在成为创新资源的“聚能场”、高水平科技成果的“策源地”、产权创新发展的“强引擎”、全球创新网络的辐射源。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发布的《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2025》显示,前十强省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湖北、山东、四川、安徽和陕西。十强省市是我国基础研究主力军,拥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全国占比84.62%,国家实验室数量全国占比87.50%,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全国占比67.10%,发表高水平论文数全国占比89.97%,发明专利申请量全国占比77.09%。

2024年湖北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为71.70,排名全国第6,遥感、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陶瓷材料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理学、多学科地球科学、地质工程、矿物学、病毒学等学科优势突出。

武汉大学发布的《全球企业创新指数2025》分析了全球与中国主要企业在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健康以及未来能源五大未来产业中的创新格局。报告显示,23个国家及地区的企业入围五大未来产业全球百强榜单,其中入围企业超过十个的国家排序依次为:日本(143个) 、美国(140个) 、中国(67个) 、德国(45个) 、韩国(24个) 、法国(20个) 、瑞士(13个)。

“中国在未来信息和未来能源产业表现突出。”武汉大学数据智能研究院院长李纲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未来产业创新资源高度集聚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区域,呈现出“多点引领、集群共进”的空间发展格局。其中,北京凭借央企总部的集聚优势,展现出在未来产业创新中的全面引领地位;广东产业布局均衡且头部企业集聚效应显著,凸显了其作为制造大省与开放高地的综合优势;上海、浙江与江苏共同构成长三角创新板块,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创新格局,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表现突出,浙江在数字经济和新能源领域、江苏在先进制造领域展现出特色优势;湖北依托创新驱动,稳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但与上述三大区域相比,还有比较显著的差距和巨大的潜力。

李纲进一步说,中国在未来产业排名前二十的企业格局总体保持稳定,领军企业地位尤为巩固。华为与京东方在全部五个未来产业中均跻身五十强,体现出其广泛的产业覆盖能力与全面的知识技术积累。未来健康产业互嵌程度相对较低,多由具备专业能力的生物医药与健康科技企业主导,综合性企业在其中的参与程度相对有限。

开幕式现场,浙江省科技厅、湖北省科技厅签署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聚焦新时期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目标,推进浙鄂两省创新网络跨区域互动合作,携手推动“创新浙江建设”和“湖北科创支点建设”,加快形成同频共振、双向互济的开放创新格局。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