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低碳钢铁面临三重挑战,从单点试验迈向体系化升级需多措并进

第一财经 2025-10-15 10:02:51 听新闻

作者:气候组织(英国)北京代表处工业系统小组    责编:任绍敏

价值链上下游是否能协同联动,形成绿色降碳合力,是推进钢铁脱碳减排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关键。

钢铁行业作为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碳排放长期约占全球总量的7%。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加速推进,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日益成为政策制定者、产业链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共同焦点。

然而,当前低碳钢铁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市场机制与供需体系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削弱钢铁企业的投资信心与转型动力;二是材料稳定性与可回收性难以兼顾,制约材料应用与循环效率;三是低碳钢材仍处于试点示范阶段,减排成效与商业化路径尚不清晰。

因此,对于正处于脱碳转型关键窗口期的钢铁产业,价值链上下游是否能协同联动,形成绿色降碳的合力,成为了推进钢铁脱碳减排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关键。

多路径推动低碳钢铁在重点场景落地

近年来,越来越多终端企业主动推动低碳钢铁的采纳与应用。由气候组织(Climate Group)发起的SteelZero倡议应运而生,通过聚合不同行业有采购能力的企业,向市场释放明确的需求信号,加速钢铁行业价值链上下游协同脱碳进程。

在具体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长期采购协议、材料创新与闭环回收、量化减排与大规模应用等多种路径,推动低碳钢铁在重点场景实质落地,构建起价值链协同的新格局。

确立长期采购机制,释放稳定的需求信号。海上风电基础设施高度依赖高强度钢材,其隐含碳(Embodied Carbon)水平直接影响项目可持续性。为实现供应链减排目标,部分新能源企业正通过长期采购机制与上游钢铁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2024年海上风电巨头Ørsted与一家德国钢铁制造商签署了大规模低排放钢板供应协议,不仅确保下游可优先获取低排放材料,也为上游投资低排放产线提供市场支撑。预计首批低排放钢板将应用于海上风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供应链绿色升级,并向市场释放明确的低排放钢材需求信号,激励更多上游企业加快脱碳投资。

新材料商业化应用,构建闭环回收新机制。汽车行业对制造一致性以及生命周期减排要求极高,而钢材制造的隐含碳排放约占材料相关碳足迹的1/4。近年来伴随电动化进程加速,汽车行业在推动轻量化设计的同时积极引入低碳钢材,并探索闭环资源管理模式。2025年,钢铁企业SSAB开始向沃尔沃汽车供应高质量的可回收近零排放钢材。这种钢材每吨的化石碳排放量趋近于零,且含有超过90%的可回收成分,同时在强度和耐久性方面满足与原生钢材相同的安全标准。与此同时,沃尔沃汽车通过销售废钢持续推进其循环经济目标,帮助材料在闭环系统中以最高价值实现长期循环利用。这一举措有效减少了对原生原材料的需求,显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并延长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周期。

大规模实践与可量化效益,推动可验证减排行动。建筑行业是中国碳排放的重点领域,隐含碳更是减排难点,并直接影响企业实现范围三减排目标。2024~2025年,恒隆在上海恒隆广场三期扩建项目与杭州恒隆广场两个在建项目采购的低碳排放钢总量近2700吨,合计实现碳减排45%。两个项目的低碳排放钢交易均通过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完成。相关产品均通过生命周期评估(LCA)和第三方验证,确保碳排放数据在合规条件下可追溯。这一实践不仅验证了低碳钢铁在商业地产项目中的可行性,也为应对范围三碳排放挑战提供有益示范。

低碳转型从单点试验迈向体系化升级

在钢铁脱碳减排进程中,中国的作用愈发凸显。

根据世界钢铁协会统计,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与消费国,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钢铁行业的直接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的12%以上。

落基山研究所(RMI)发布的《加速首批突破性近零碳钢铁投资与部署——中国篇》显示,近年来在“1+N”政策体系引导下,宝武、鞍钢、河钢等上游头部钢铁企业(合计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38%)陆续设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通过氢冶金、绿电替代和废钢循环等路径加快绿色转型,部分低碳钢产品已在汽车和建筑领域实现初步应用。这些实践不仅为国内“双碳”提供了支撑,也为全球钢铁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当前,各行业低碳转型虽已在头部企业的引领下实现若干环节的探索突破,但整体推进路径仍呈碎片化特征,系统性协同不足。未来亟须从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推动低碳转型从单点试验迈向体系化升级。

1、政策与金融支持机制双轮驱动。

部分企业在缺乏明确政策信号与经济性激励的情况下,应用低碳钢铁的意愿与能力受限。建议将低碳钢铁纳入绿色制造与绿色金融等政策体系,通过绿色信贷、财政补贴等手段,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具体可以参考哈尔滨银行依据省级政策方案通过转型金融创新,为钢铁企业的节能减碳项目提供定制化贷款支持,及邯郸市通过将钢铁企业环保绩效创A企业纳入绿色信贷优先支持名单、提供利率优惠和快速通道等案例,探索“风险共担+收益挂钩”模式。在钢铁产能集中省份(如河北、山东)设立省级低碳转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中小制造企业在低碳材料应用与回收体系建设方面的能力提升,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项目。

2、标准认证对齐,配套的量化评估体系同步跟进。

低碳钢铁推广仍面临标准不统一、碳核算工具不完善等问题。2024年10月,《低碳排放钢评价方法》已发布并在部分企业开展试点,建议加快其在重点行业和产业链环节的落地应用,配套推进可量化、可溯源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数据库工具建设,明确核算边界与验证流程,降低中小企业参与门槛。后续通过绿色公共采购(如政府工程强制使用低碳钢并建立绿色采购清单)创造稳定需求市场,并推动国际标准互认(加入行业国际倡议、协同上下游制定应用标准,避免技术路线冲突),提升低碳钢产品的全球认可度与流通性。

3、搭建钢铁制造企业与终端用户交流、协同与共享的机制与平台。

当前低碳钢铁推广仍以企业自主探索为主,供需协同不足,制约资源配置效率和场景复制。建议围绕重点价值链,搭建钢铁企业与终端用户间的协同平台,开展联合开发、技术交流与示范试点(中小企业可通过加入区域龙头牵头的技术共享平台分摊研发成本、共享低碳产能),推动低碳钢铁在新能源、汽车、建筑等多场景落地。鼓励共建回收网络与碳效管理机制,由行业协会牵头研究机构和终端企业联合研发,共享材料设计方案与模型以缩短定制周期,探索形成闭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