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付一夫为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
10月13日,万众瞩目的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5年度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
说到创新驱动的鼻祖,当数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他开创性地以创新作为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并将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含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供应源和新组织五种形式,强调其内生性、革命性及创造性破坏特征,并将企业家视为实施新组合的主体。
不过,熊彼特最著名的思想还是“创造性破坏”,这一思想不仅在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且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依然展现出强大的解释力和现实指导价值。深入探究其内涵与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理解经济发展趋势、制定经济政策以及推动企业创新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创造性破坏”的核心内涵
熊彼特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造性破坏”这一概念。他认为,“创造性破坏”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创造性破坏”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这里的创新并非简单的技术发明,而是涵盖了多个方面的系统性变革,包括新产品的出现、新生产方法的应用、新市场的开拓、新原材料供应来源的发现以及新企业组织形式的建立。熊彼特强调,创新是企业家的核心职能,企业家通过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将新的理念和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活动,从而打破原有的经济均衡状态。
从历史的长河中看,工业革命无疑是“创造性破坏”最为生动的例证。
以纺织业为例,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手工纺织模式。在珍妮纺纱机出现之前,手工纺织效率低下,生产规模受限;而珍妮纺纱机的问世,使得纺织效率呈几何倍数增长。这一创新技术的出现,让无数依赖手工纺织为生的从业者失去了原有的工作机会,许多小型的手工纺织作坊也因无法与机械化生产竞争而纷纷倒闭,这便是“破坏”的体现。
但与此同时,它也极大地推动了纺织业的工业化进程和生产效率,催生了大量的工厂。这些工厂不仅提供了更多新的就业岗位,涵盖了从机器操作、设备维护到工厂管理等多个领域,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棉花种植、纺织机械制造等。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形态在这一过程中应运而生,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得到了重塑,这便是“创造”的力量。
其次,“创造性破坏”是一个不断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动态过程。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当一种新的创新出现并成功应用时,它会迅速占据市场份额,挤压传统产业和企业的生存空间,导致旧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和经济结构逐渐被淘汰。这种“破坏”并非消极的,而是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机遇奠定基础。随着新的创新不断涌现,经济体系会再次进入新的均衡状态,随后又会被新的“创造性破坏”所打破,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以智能手机行业为例。在功能机时代,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企业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然而,苹果公司推出的智能手机凭借其全新的操作系统、触控技术和应用生态,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功能机市场,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传统巨头逐渐衰落。随后,三星、华为、小米等企业纷纷加入智能手机市场,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推动智能手机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新的市场均衡。但这种均衡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 5G 技术、人工智能、折叠屏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行业又将面临新的“创造性破坏”,行业格局也将再次发生变化。
再者,“创造性破坏”会对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在“创造性破坏”的过程中,旧的产业部门逐渐萎缩甚至消失,新的产业部门不断兴起和壮大,从而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同时,“创造性破坏”也会改变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对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劳动者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以适应新的就业环境。此外,“创造性破坏”还会影响社会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出现会引导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
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便是“创造性破坏”在商业领域的典型体现。电子商务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线下零售模式,使得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购买到各种商品和服务,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带动了物流、支付、云计算等相关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优化了经济结构,并创造了诸如外卖、带货主播等大量就业岗位,深刻改变了零售行业乃至国民经济的格局。
二、“创造性破坏” 理论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创造性破坏”的速度和强度不断加快,其现实意义也愈发凸显。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创造性破坏”是推动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在全球经济面临增长乏力、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问题的背景下,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创造性破坏”,才能更好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例如,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新一轮的“创造性破坏”。这些新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还催生了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数字经济等新的产业形态和经济增长点,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当属我国。事实上,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创造性破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而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我国在新能源汽车、5G 通信、高铁、电子商务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从产业升级层面来看,“创造性破坏”是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产业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创新和“创造性破坏”,就会逐渐失去竞争力,被市场所淘汰;相反,那些能够积极拥抱“创造性破坏”,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产业和企业,更有机会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继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传统燃油汽车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创造性破坏” 压力。新能源汽车凭借其节能环保、智能化等优势,逐渐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比亚迪、特斯拉等企业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了领先地位,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电池、电机、电控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提高了整个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企业发展层面来看,“创造性破坏”是企业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同行的激烈竞争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如果企业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并在创新和“创造性破坏”上持续发力,就容易陷入停滞不前的困境,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相反,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破坏”意识的企业,往往更能够敏锐地捕捉市场机遇,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谷歌公司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破坏”精神,不断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从搜索引擎到安卓操作系统,从谷歌地图到人工智能技术,谷歌公司通过不断地“创造性破坏”,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颠覆性的产品和服务,并长期保持着在互联网行业的领先地位。
从政策制定层面来看,“创造性破坏”思想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
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创造性破坏”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营造有利于创新和“创造性破坏”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具体而言,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支持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创造性破坏”过程中出现的失业问题和社会矛盾,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结语
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思想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提出,但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此次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三位研究“创新驱动与经济增长”领域的经济学家,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于熊彼特“创造性破坏”思想的又一次肯定。
放眼当下,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创造性破坏”的浪潮正在席卷各个行业和领域,宛如双刃剑一般,兼具机遇与挑战。因此对于每个国家而言,唯有积极顺应“创造性破坏”的趋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对于企业而言,唯有不断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开展“创造性破坏”,才能保持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对于个人而言,唯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质,才能适应“创造性破坏”带来的变化,更好地把握时代发展的全新机遇。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AI投资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将是全方位的生态重塑。
力度上更加给力,工具上更加丰富,发力上更加精准,时机上更加灵活。
精彩商业亮点和文化创意,尽在英国国家馆。
伦敦房价的持续温和下跌最终肯定是件好事。倘若这一趋势得以持续,那么英国各类潜在负担,以及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流动性障碍将得到缓解。
2020~2024年,中国城区地区生产总值(GDP)由45.2万亿元增长到57.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