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田村是一个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近期,这里因中外译者的到来而广受关注。
“松阳·译者之家”是中国第一个译者驻留项目,面向国内译者和从事中文翻译的外国译者。国内译者最长可驻留2周,外国译者最长可驻留8周。
日前,第一财经在报道松阳保护古村落、修缮活化老建筑推动文旅发展时到访了译者之家。
松阳县三都乡酉田村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距县城约30分钟车程。村里不仅有翠绿的茶山,500年的古树马尾松,还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大宅和土坯房民居群,古民居的木构装饰和石雕在松阳堪称一绝。
全球译者驻留项目驻地空间设在一栋清代老宅“望松堂”。2018年由村废弃建筑等改造而成的“酉田花开”民宿,提供房间给驻地译者居住。民宿开设的朵儿咖啡馆,是译者们交流休憩的地方之一。
原五心小学改造而成的五心书院,兼有松阳县图书馆服务点的功能。随着译者之家项目的推进,该书院将转型为译者之家图书馆,设有“译者书架”和“松阳书架”。
黄荭是译者之家项目的创立者之一,是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也是知名的法语译者,曾翻译过玛格丽特·杜拉斯、西蒙娜·德·波伏瓦等人的作品。她自幼随父母来到松阳生活,从幼儿园读到高中毕业,对这里的环境和文化十分熟悉。
黄荭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她曾多次去法国阿尔勒的CITL(国际文学译者学院)参与译者驻地。阿尔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成熟的译者驻留项目。2018年,中法译者工作坊在阿尔勒、北京和南京三地举办,黄荭作为授课导师之一参与其中,也由此萌发了在中国创立译者之家的想法。她想为中外译者提供一处“家园”,继而加入全球译者驻地网络,跟世界各地的译者交流项目建立联系。
译者之家项目由松阳县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作为学术指导单位,推进全球译者驻留项目的运作,包括受理、遴选、审核译者驻留申请等。为了更好地促进译者们的交流,形成一条从翻译、出版到学术交流的完整生态链,项目成立了学术委员会,由20余位资深译者组成。
今年8月试运行以来,已有二十多位中外译者参与驻留。
“这里的生活自然而精简,一切仿佛触手可及,休息、用餐、工作与休闲之间的切换轻松自如,奇妙地让人回归到一种简单而本真的日常。”德语译者王佳懿为译者之家的微信号撰文书写了自己的感受。另一位德语译者王凡柯则“诚实”地表示,“在短暂的驻地时光里,我几乎平分了翻译和游荡的时间,收集了一些无用的小物,却成为山间记忆的凭证。”
每位来访译者会带一本自己已出版的译著,放到译者之家图书馆的“译者书架”。十几家合作出版社也会定期寄来新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译者之家是一个“生长的项目”,随着几批译者陆续入驻,来华访学的外国译者加入,一座“生长的图书馆”已经初步成形。
“我们邀请驻地译者带着正在翻译的书来松阳。出版以后,会赠送两本给译者之家。图书馆现在已经有五百多本书,未来还会有更多,拥有各语种的中译作品和译成不同语言的中国文学译本,会成为非常独特的一种书籍收藏。外国译者在这里也可以找到自己想翻译的优秀的中国原创作品。比如,最近来驻地的伊朗译者白玫和欧阳夫妇,对翻译中国作家刘亮程的作品非常感兴趣。”黄荭说。
此前,曾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就读的意大利语译者孙璐瑶和毕业于巴黎第三大学-新索邦的法语译者范盼都对记者谈到,酉田村独特的山野风光给她们的翻译工作带来了身体和情感上的影响。黄荭对这一点饱含期待,她提到,“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一样重要,实地生活的体验不亚于文字的力量。“在译者之家,译者们不会在房间里埋头苦译,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走出了孤独的房间’,跟其他译者一起生活、交流,一起出行,发现陌生的山水和人文之美,感受一种译者共同体的投契和温暖。”
陈氏水主攻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近年来,黑神话悟空、哪吒等“中国符号”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乡村振兴如何让“空心村”变为“网红村”?
近年来,依靠保护老房子、开发古村落旅游,松阳创造了一种个性化的慢生活体验。
直播电商出海和短剧出海的浪潮带来了大量需求。
新规引爆机构“老券抢购潮”,股债走出双强格局,公募基金、南向债券通、信用债、存单、股市可能获得更多资金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