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的浙江松阳,天气开始变得凉爽,细雨蒙蒙。松阳老街南直街的点心铺里,一片热闹氛围,女工们一边聊天一边包着手工月饼,准备十一前的发货。夜幕降临,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詹宝兄弟进士牌坊旁边的小广场上,咖啡馆、茶馆还亮着灯,人们慵懒地闲坐聊天。
这座小城隐于浙南的山水之间,继承松古平原得天独厚的农田水利遗产,得享丰富的物产和舒适的自然生态。近年来,依靠保护老房子、开发古村落旅游,松阳创造了一种个性化的慢生活体验,在小众人群当中形成品牌效应。
动静皆宜的松阳古村落
先锋平民书局所在的松阳县四都乡陈家铺村,是众多长三角文艺青年青睐的地方。第一财经记者登上书局的二层露台,才明白这个村子为什么吸引人。
丛山云海之下,可见万家灯火。从书局露台可以看到县城,两地之间车程不过三四十分钟。想要享受古村落的闲适,时间成本并不高。村里人告诉记者,有人为书局的藏书而来,也有人为网红咖啡馆中一杯特调而来。“县城里有些小青年想要放空,一大早就开车到村里来了。”一位经营者说。
陈家铺村的平均海拔是750米,村庄三面环山,房屋呈崖居式分布。散步在村里的老房子间,可以逛逛手工艺店铺,拍照打卡、赏花、撸猫。村里的老房子包含祠堂、香火堂、社庙和古民居等40余栋,保持着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风貌格局。原住民也还住在这里,很多女性居民通过民宿管家等工作岗位实现了月均五千元上下的收入。长假等人流量高峰时,陈家铺需要向邻村“借人”帮工,才能满足游客需求。
目前,陈家铺带动三个周边村落尝试抱团发展文旅。陈家铺村已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重点村、AAA景区村、市级生态文明村、特色文化村等。云夕MO+国际共享度假办公空间、飞茑集、中国摄影艺术共享空间等项目入驻,十钟山房博物馆等项目正在建设中。
与陈家铺的氛围不同,三都乡酉田村要更安静一些。记者在现场看到,酉田村拥有与陈家铺相近的崖边地形,从建在崖顶的民宿院子向下望去,蜿蜒的小路盘在山腰间,树林茶田错落有致,民居点缀其间。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和松阳县合作,创建了面向全球的译者驻留计划,从今年上半年开始,邀请从事翻译出版工作的专业人士,每批4人左右,带着在译的书籍,入驻酉田村“译者之家”。
记者在“译者之家”见到了意大利语译者孙璐瑶和法语译者范盼。孙璐瑶利用“间隔年”的机会,申请加入译者驻留计划,她带着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的文学作品来到酉田村,这里安静舒适的环境赋予她一段沉浸式翻译的工作时间。与同批入驻译者一起交流,共同体验松阳的“山居生活方式”,也是她在酉田村感受深刻的。
范盼在翻译一本关于老龄化的哲学著作,山居式的翻译工作与在城市书斋里不同,使她感觉到新鲜,对思考复杂的思想问题也能提供一些灵感。范盼不断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译者之家的细节,发布“译者之家”会客厅书架的照片,介绍出版社刚刚寄来的新书,她希望这个新空间能被更多译者同行所知,这样就能有更丰富的交流机会。
酉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汤忠优告诉记者,“译者之家”的位置也是县委、县政府与学术机构共同考察多个村之后才选定的。酉田村的老房子保存得不错,虽然游客不多,但正是这样比较安静的氛围,适合展开文化创意工作。他们还将一座村中老房改造为五心书院,安置作家和译者的工作和生活,并建立了松阳县图书馆的城市书房。
文化遗产保护活化持续进展
距离县城18公里、总人口601人的三都乡松庄村,拥有500多年的历史,坐落在一处山坳中。村里的古建筑种类、数量繁多,包括古民居、石拱桥、叶氏宗祠、古驿道等。受惠于老房子的保护活化开发,宋庄村引入社会资本投入,结合青年返乡创业和外来文化创意力量介入改造,已经使村景产生有新意的变化,入驻村中的民宿和美术馆经营良好。
近年来,松阳县全域推进“拯救老屋”行动,挂牌保护1200多幢传统建筑,抢救性修缮326幢老屋、225座宗祠、38座古廊桥,探索出了低级别私人产权文物建筑保护新路径。在松庄村,记者在一家咖啡馆的墙壁上看到“拯救老屋”行动的公示牌,注明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2017年资助。当地与各类创意人群和团队合作,对修缮改造后的老房子进行运营创新探索,支持开设手工作坊、艺术工作室、餐饮店铺、民宿等不同业态类型的空间。
通过持续深化“艺术家入驻乡村计划”等艺术乡建活动,松阳县已签约入驻艺术家50人、工作室19个,孵化出一批在地文化特派员。松庄村按照“一村一品”原则,打造织造艺术村,成功建立乡村振兴项目。织美术馆是宋庄村的“制高点”,由间筑设计(TEAM_BLDG)操刀改造,原为一座民房。现在它成为国内首座以编织为主题的当代乡村美术馆,正在举办“未织之境”松阳非遗与当代艺术展。
在织美术馆屋顶花园,桃野民宿投资人孙迎盈告诉记者,在持续投资和运营的基础上,村里的民宿订房量稳定,尤其是靠近山脚、半隐于树丛中的几间房最受欢迎。一些村民也拿出自家房子加盟民宿。也有一些国内知名高校的设计专家到访后非常喜欢松庄村,希望入驻,在村里也开出了工作室。
对松阳来说,尊重历史、保护修缮历史建筑有较深的传统。被称为“东方比萨斜塔”的延庆寺塔,是松阳最重要的古建筑旅游景点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称“松阳第一国保”。“斜塔扶正”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松阳文保人自力更生,为延庆寺塔的修缮夯实了基础。1986年,延庆寺塔文保所成立,东南大学建筑专家朱光亚、全国古建专家祁英涛等为修缮提供了专业指导,浙江省考古所设计了修缮工程方案。修缮加固等工作于1991年底完成,全县举行了盛大的修复盛典。
今天的延庆寺塔,坐落于花朵盛开、绿意盎然的园林中。这座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的砖木结构古塔,为六角七层,高38.32米。塔体全为古砖垒砌,底层四周挑角飞檐。各层南北东西,均设有拱券式远眺门窗。塔身中空,有一根粗大直木与塔刹对合,直木上装置有伞骨式木架。塔巅安置有七个互相串锁住的铁铸圆盘轮,缠住铁质心柱。塔院设有文化展厅,介绍保护修缮的历史。
另一处保存良好、很适合逛游打卡的古建筑黄家大院,与延庆寺塔一样都是游客到松阳必看的地方。黄家大院不仅是承载松阳自清同治以来各个重要时期历史记忆的空间,也是江南木雕技艺珍宝的实体遗存。这座宅院由松阳首富黄中和亲自策划,历时60余年建成,游客能在家族历史展厅中了解到大家族的变迁史。
黄家大院坐北朝南,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区域,总占地面积达6460平方米,是浙南传统民居杰作。建筑采用梁架结构,多为抬梁穿斗混合式,硬山顶屋面,小青瓦阴阳合铺。在建筑各细部的装饰中,江南木雕技艺以人物、动物、故事场景等形象分别呈现,细看信息量很大。
十一长假将至,游客在松阳可以体验的不仅有茶、美食和山村慢生活,也可以在松阳老街、水文化公园等处,与松阳人的生活和历史场景亲密接触。
普利茨克建筑奖得主刘家琨在松阳老街设计的文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结合了城隍庙、图书馆、民宿、咖啡馆等功能,活化老城文化空间,带来新的消费场景。北京DnA建筑事务所的创办者徐甜甜,在松阳县设计了众多建筑,其中水利博物馆(水利档案方志馆)展示了松阳县松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丰富历史内涵与现状,从中可以透视松阳的千年演变之路,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