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市基金同业公会(以下简称“公会”)开创性地牵头编撰发布了全国首个服务海外资管机构的城市官方指南性文件——《海外资管机构赴上海投资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五年间,《指南》系列紧跟监管政策与创新举措逐年修订,持续为海外资管机构来华、来沪展业提供政策指引与实务指导,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
2025年,公会在中共上海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上海证监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指导下,结合宏观环境变化与最新行业发展动态,第五次对《指南》进行更新修订,进一步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指南》2025版亮点如下:
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深化
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2024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64.1万亿元,同比增长22.5%;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业务量覆盖189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者达1690家。
互联互通机制不断拓展:QFII/RQFII可投范围扩展至场内ETF期权;REITs纳入沪深港通、人民币股票柜台纳入港股通;“债券通”南向通扩展至非银机构。
外资持续参与中国:截至2025年6月,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持债总量为4.23万亿元,893家境外机构获批QDII资格。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
金融市场规模领先:2024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8072.7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5%;金融市场交易总额3650.30万亿元,增长8.2%。
金融机构显著聚集:截至2024年末,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1782家,较2019年增长了7.41%,其中外资金融机构555家,占比约三分之一。
外资机构高度集中:总部设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占内地总数的一半,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保险公司均占内地总数的一半左右,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十的资管机构已全部在上海展业。
三、中国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加速
整体规模突破:截至2024年末,中国开放式公募基金资产规模达3.98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四;截至2025年6月,中国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4万亿人民币。
权益投资扩容:截至2025年6月,开放式基金中权益基金(股票型及混合型)规模为8.42万亿元,同比增长26%。
被动投资发展:根据2025年中报,被动指数型基金(含指数增强型基金)持有A股市值达3.41万亿元,已超过同期主动权益类基金2.45万亿元的总市值。
费率改革快速落地:在《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指引下,首批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在10日内快速获批,发行规模达到258.63亿元。
四、上海基金行业规模持续领先
公募基金领跑全国:截至2025年6月底,上海辖区的公募基金管理机构有75家,公募基金产品数量5129只,管理规模12.74万亿元,均为全国第一。
私募基金虹吸效应显著:注册在上海的私募管理人共有3701家,管理基金数量4.05万只,管理规模5.10万亿元,三项指标均为全国第一;89家百亿证券类私募中,坐落于上海的有43家,占比为48%,数量为全国第一。
外资私募首选上海: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KKR旗下开德私募、泰国金融巨头开泰银行旗下的开泰远景、量化对冲巨头宽立资本、新加坡淡明资本等均落户上海布局中国市场。
《海外资管机构赴上海投资指南(2025版)》发布
下载《海外资管机构赴上海投资指南(2025版)》英文版全文,请点击右上“PDF查看”。
外资资管机构如何聚焦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与精耕细作,助力行业迈向新阶段?
28位名校菁英研究领域与武汉重点产业高度契合。
2025年下半年投资者面临短期市场震荡与潜在企稳的多空拉锯局面,政策变化、市场情绪波动及地缘政治事件带来冲击但形势正向有利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