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三季报透露了经济增长的两大趋势:新质生产力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消费支出的贡献率大幅提升。
国家统计局10月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4.8%。其中,前三季度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5%,比上年全年提升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新兴产业茁壮成长,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尽管外部环境复杂演变,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压力,但中国经济“稳”的格局、“进”的势头、“韧”的特性没有改变,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具有坚实支撑。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能够经受住风吹雨打的考验。
展望四季度,多位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有基础有支撑,但也需要付出艰苦努力。面对外部环境负面冲击、国内有效需求不振、民间投资低迷、物价低位运行等问题,为全年实现5%左右增长目标,出台新一轮稳增长政策的必要性上升,核心是财政加力、货币宽松、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实现全年目标有利条件较多
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增速比二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称,这主要是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结构调整压力较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国际看,三季度以来,个别国家滥施关税冲击全球经贸秩序,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国际经贸增长不稳定不确定性加大,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关键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存在阵痛,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有待化解,部分行业增势减缓客观上影响经济增速。但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转型中的问题,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尽管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经济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没有变。从增长水平看,中国三季度4.8%的经济增速水平仍明显高于多数主要经济体,对于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难能可贵。三季度经济总量达35.5万亿元,超过了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24年全年经济总量。
展望全年,国家统计局表示,实现全年目标仍有较多有利条件。从发展态势看,前三季度经济平稳增长为完成全年目标打下了较好基础。从发展动能看,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为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从发展支撑看,宏观政策持续显效将为经济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在参与第一财经首席调研时表示,未来生产强于需求的格局延续,随着“抢出口”效应消退,关税影响下出口增速或有所回落,宏观政策对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提振作用或逐步显现,叠加A股市场走强带来的财富效应,居民消费倾向将有所回升,企业盈利好转叠加财政政策发力有助于提振固定资产投资,全年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在5%左右。
管涛表示,在提振内需方面,需要深化改革促进居民增收减负、稳定就业和收入预期,同时要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落实房地产市场有关税收政策等,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并且要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尤其是房地产融资新机制,促进金融与房地产的良性循环。
新质生产力逐步发展壮大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增速较8月小幅回升1.3个百分点,为3个月来最高水平。1〜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
从行业层面看,9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第一财经分析,9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大幅上行,主要受当月出口加速带动,同时今年9月的工作日比去年同期多2天,当月制造业PMI指数中的生产指数上行加快,也对9月制造业生产增速形成支撑。整体上看,三季度工业生产保持5.8%的较快增长,出口拉动和国内“两新”政策效应显现是主要原因。近期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技术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也对工业生产有直接拉动作用。
今年以来,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亮点颇多,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壮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科技和产业融合创新持续深化,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其中集成电路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4%、20.5%,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29.8%、40.5%、98.0%。新兴产业茁壮成长,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超前布局,带动数字经济快速增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2%;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中,智能无人机飞行器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59.9%、25.1%。
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副司长王新表示,总体看,前三季度工业经济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工业发展质效不断提升。但也要看到,有效需求偏弱、企业盈利水平较低等问题依然存在。下阶段,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加优质供给,不断形成扩内需新增长点,巩固拓展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基础。
消费贡献率大幅提升
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5%,比上年全年提升9个百分点,继续发挥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
今年分四批向地方下达了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以“真金白银”助力居民消费需求释放。
前三季度,以旧换新政策涉及的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截至9月10日,今年全国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已突破830万份,相当于每天有超3万人申请换新车。“一新一旧”的转换间也让更多高品质产品走进居民生活,前三季度高能效等级家电、智能家电零售额持续高速增长。
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认为,接下来消费恢复仍持续面临多重挑战,如受高基数、乘数效用边际下降影响,以旧换新政策的拉动作用大概率继续减弱;内外需放缓将加大居民就业压力,导致“就业—收入—消费”不畅,制约消费能力改善空间;居民“多储蓄、少消费”行为模式短期难改,消费意愿提升动力偏弱。
投资方面,今年财政政策打出组合拳,配套金融政策及时推出,推动了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以技改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前三季度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4%,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0个百分点,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是拉动投资的重要支点。与设备更新相关的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7.4%、11.8%、22.3%。
“两重”“两新”等扩内需政策效应持续向生产端传导,带动了设备制造、消费品制造相关行业和产品生产,更推动了智能智造、绿色制造、数字技术等领域的生产扩张与技术迭代,为产业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按下了“快进键”。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锂离子电池制造、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电机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9.8%、22.9%、17.1%,数控锻压设备、包装专用设备等更新类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1.7%、26.0%,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平板电脑等换新类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9.7%、27.1%、9.5%。
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71535亿元,同比下降0.5%。投资增速下降主要受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投资同比增长3.0%。
王青对第一财经表示,伴随供需两端“加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各项措施陆续推出,四季度楼市降温势头会得到一定遏制,房企销售回款对房地产投资的拖累效应也有望减弱。未来一段时间国内通过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来对冲外需放缓的必要性是增加的,四季度新一轮稳增长政策有望出台。
四季度是全年经济收官的冲刺阶段,也是政策发力的重要窗口期。广开首席产研院院长连平表示,预计相关部门将全力推动扩大投资。针对当前地方投资缺项目资本金等问题,积极推出5000亿元规模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并抓紧投放到具体项目。与此同时,在扩大民间资本准入、打通投资堵点等方面也将进一步实施更多务实举措。
实现全年目标仍有较多有利条件。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75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4.6%,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4.7%。
上交所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场、全球最大交易所债券市场。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已成为越来越多外资企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