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炉的上海经济三季报中,多个数据表现亮眼。其中,在高端制造业的出口方面,前三季度工业机器人出口增长达41.6%。
工业机器人密度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动化生产程度。作为中国最早引进和研发机器人的主要城市之一,上海是全国首个把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的城市,上海重点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26台(2024年),居世界领先水平。
来源:国地中心
上海除了拥有领先的机器人密度,在企业层面,国际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和库卡)均在上海有所布局。本土机器人企业在上海扩大产业布局。业内常流传一句话——“全球机器人三分之一的产量在中国,中国机器人三分之一的产量在上海”。
就在前不久举行的工博会上,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以及上海机器人“四小龙”(新时达、柴孚、新松、节卡),都拿出了看家本领。
位于上海嘉定区的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新时达”),是上海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公司,密度为每万人千台机器人,和全球机器人密度排在第一的韩国相当。作为“全长三角造”机器人的链主企业,该公司机器人所有零部件均由长三角区域的供应商提供:轴承来自温州、伺服电机来自衢州、谐波减速机来自苏州。
瑞士企业ABB,则把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工厂放在了上海。ABB机器人业务中国区总裁韩晨在工博会期间告诉第一财经,接下来会加大中国的本土化布局,在中国销售的产品90%都可以由上海超级工厂生产。
上海本土企业节卡机器人也正将智能制造技术与解决方案输送至全球更多产业链,产品已应用于丰田汽车、施耐德电气等全球知名企业的产线,在日本名古屋建有制造基地。2024年,节卡机器人全球销量同比上升59%。
作为AGI时代机器人从专用到通用场景的升级,具身智能是当前业界布局的重点,上海也正提出了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的目标。
根据8月公布的《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到2027年,实现具身模型、具身语料等方面核心算法与技术突破不少于20项;建设不少于4个具身智能高质量孵化器,实现百家行业骨干企业集聚、百大创新应用场景落地与百件国际领先产品推广,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就在不久前,全国首个具身智能领域国家级标准化试点“上海虚实融合具身智能训练场标准化试点”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网公示。
该试点由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下称 “国地中心”)承担,将以上海国地中心主训练场统领、全国各分训练场(包括河南、江苏常熟、江苏吴江、北京石景山、深圳、河北、重庆、吉林、陕西榆林)支撑的“1+N”模式开展,围绕具身智能训练场制定80余项标准,在全国各分训练场推动标准验证实施与迭代优化。试点将构建以上海国地中心主训练场为核心、全国N个分训练场为支点的“1+N”主分联动体系,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训练场建设模式与解决方案,并积极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与应用。
该款人形机器人包括31个自由度(不含末端执行器)。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机器人领域,这也是软银商业版图中的重要投资板块。孙正义对机器人投资充满热情,孙正义提出人工超级智能(ASI)的理念,他认为未来十年内,人工智能将比人类聪明一万倍。
面向下一个五年,中国机器人企业正站在“场景决胜”的新起跑线上,奔向更深层次的产业融合与规模化应用。
拿“钱票”换“船票”,大手笔投入激起水花的另一面,是企业如何进行有效融合的难题。
星海图许华哲:人形机器人行业存在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