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则城市管理领域的新闻,几乎同时引起网民热议。
一个是,一位被称为“卷尺哥”的深圳普通市民,两年来发布了千余条给公共设施“找茬”的视频。所指问题竟然大多被有关部门“秒整改”,“深圳市政也太听劝了”的话题因此登上热搜。
另一个同样是在深圳,当地光明区居民投诉社区网格员频繁上门或打电话要求添加微信,对其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还有宝安区居民反映,为什么所在社区网格员“每个月都要查一次房”?
两则本无关联的新闻,分别折射出民众对城市治理“温度”与“尺度”的感知和期许。
“卷尺哥”的“找茬”可谓城市治理的试金石,深圳在这场“试验”中交上了合格答卷。前者反映的问题,平均3天内能得到有效处理,有的甚至当天解决。这种良性互动赢得外界好评,网友称赞这是城市治理的“深圳速度”与“深圳温度”。
市政部门的“听劝”,并非只是态度上的谦和,而是有着扎实的机制、制度支撑。深圳市官员透露,该市有一套“盯着民生事项”的平台和机制。全网有关深圳的大小事项,无论建议还是投诉,都会及时被发现、跟进。
这种机制意味着政务服务从被动响应变为“被动+主动”兼顾发力。“秒整改”背后不是“专门有领导盯着‘卷尺哥’的账号”,也不是媒体关注压力下的偶尔“作秀”,而是一种高效运转、多部门协作的服务常态。
相比之下,网格员被投诉质疑的事件,则暴露出城市基层治理中欠缺的一面。
根据深圳市社会建设“织网工程”的规定,网格员即“网格信息员”,主要负责动态采集网格内的实有人口、法人(机构)、房屋、城市部件等基础信息以及市(区)相关单位的业务信息、矛盾纠纷和问题隐患等事件信息,及时核实居民、法人(机构)主动申报的信息,并为社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便民服务。
针对市民投诉,相关街道办回应称,网格员主动添加居民微信,是为了推动网络宣传、居民服务与民情收集等工作关口前移,提升信息传递的精准度和针对性;查房(信息登记)频度依据相关要求而定。
可见,网格员制度设计及工作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执行效果与市民体验产生了偏差,反映出具体执行过程的待完善之处。在笔者看来,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摆正政府与民众的位置,厘清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卷尺哥”案例中,市民是诉求的主动发起方,政府是响应方。市民感觉自己被重视,参与感得到满足。而在网格员事件中,政府是服务的主动发起方,市民成了被动接受者。当服务缺乏精准度,就容易异化为扰民。
对城市管理者而言,上述两则新闻至少带来三点启示,它们共同勾勒出打造服务型政府、建设美好城市的必然路径——
其一,从“管理”到“治理”,构建响应型政府。“卷尺哥”的卷尺,测量出的不仅是市政设施的瑕疵,更是市民对城市治理的参与热情。当地相关部门没有因其“人微言轻”而忽视,而是主动响应、快速整改,这是赢得赞赏的最重要原因。
其二,把握“主动”与“扰民”的治理边界。网格员添加居民微信、频繁上门,初衷是推动工作关口前移,提供更及时到位的服务。但良好的初衷因为缺乏对细节的把握,效果变成了几近于“扰民”。基层治理中类似“陷阱”比比皆是,需要城市管理者时时处处小心。
其三,于细微处见真章,推动精细化治理。“卷尺哥”关注的井盖高差、坡道宽度、盲道阻断等问题,看似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直接关系到市民的日常体验与安全。当地相关部门不因事小而不为,体现出精细化治理的取向。
城市由市民和城市管理者共同打造。拥有关心、爱护并积极参与建设的市民,以及“听劝”、高效、清正廉明的管理者,才能成就美好、幸福、伟大的城市。希望由深圳两则新闻引出的关乎城市治理的思考,能给更多的城市和市民以启迪。
(作者系第一财经编辑)
短短十年间,鹤岗的城市治理与发展,实现了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治理、从工业锈带到生态宜居的三大跨越。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愿在深化中法合作交流中更好发挥地方的积极作用,不断拓展各领域务实合作。
城市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社会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区域,也是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强度大、污染排放集中、生态环境问题集中的区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新规要求,当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优化即时配送行业专用车辆的登记、违法处理等业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