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林下经济产业类型、10个特色林下经济品牌、20个省级林下经济发展重点县、59个创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6个省级林下经济产业园、403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多达3610万亩,年产值670多亿元,森林食物产量超过1100万吨,300多万人从事林下经济,每年直接为农民带来2800多元人均收入。
10月20日至23日,第一财经记者赴湖南参加国家林草局组织的林下经济采访时,不仅被一片叶(淫羊藿)、一块土(茯苓)、一滴油(油茶)而吸引,更被上述这一连串的数字所震撼。
“目前,湖南省林下经济各项数据均位居全国中等偏上水平。”湖南省林业经济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湖南还探索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林农”“龙头企业+基地+林农”等发展模式,找到了“生态受保护、林下增效益”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林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10月21日一早,怀化市会同县连山乡火神坡箭叶淫羊藿育种育苗基地的大棚里,员工们正蹲在地上清理杂草。
“淫羊藿从叶子到根茎,浑身都是宝。”众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叶茂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该基地有240亩标准化育种育苗大棚,于2024年建设,年产淫羊藿种苗1000万株,可供3000亩商品基地种植。“预计今年可实现综合产值2000万元。”他说,基地还带动当地50多名村民就业,也给当地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万元。
“我们已先后在会同县的青朗乡、地灵乡、广坪镇、林城镇建成5000余亩箭叶淫羊藿标准化林下种植示范基地,计划再投资6亿元建设林下种植基地,开展淫羊藿饮片、提取物、保健品加工。”蔡叶茂说。
淫羊藿是一种小檗科多年生长的草本植物,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中草药。专家介绍,随着新版GAP认证的推进和“定制药园”政策的落地,对中药产品原料的大量需求催生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淫羊藿种植周期较长,但一次种植可连续采收10年以上,每亩年产值可达1万元至2万元。
10月21日,湖南省会同县连山火神坡淫羊藿种苗基地。摄影/章轲
会同县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李超告诉记者,近年来,会同县把林下经济作为推动林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重点发展以中药材、竹笋、魔芋为代表的林下经济,中药材产业引入北京珅诺基、怀化众鑫农业等淫羊藿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推动育种育苗、生态种植、精深加工与品牌营销协同发展。
李超介绍,为加大对林下经济的扶持力度,会同县还出台了中药材奖励办法、支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等,每年投入资金5000万元以上。还从林地流转、种植管护、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吸纳本地零散劳动力特别是脱贫户参与,2万多林农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会同县楠竹资源丰富,“吃干榨尽”竹资源也是该县林下经济的一大特色。20日下午,在湖南绿地高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下称“绿地高新”)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加工生产笋干、调味笋、休闲笋、速冻笋等产品。
“我们已流转笋用林5万亩,修建了200公里林道,在楠竹资源丰富的乡镇建成6家竹笋初级加工厂。今年有望实现8000万元销售额。”绿地高新董事长杨佩儒说。
背后有“林权贷”的加持
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绿地高新这样的企业之所以成长迅速,背后有当地“林权贷”的加持。
林业开发投入大、周期长,采伐以前不能变现,造林、抚育和管护过程又需大量资金。在以往,林农守着绿水青山,却面临靠山不能吃山的窘境;坐拥金山银山,却有着“端着金饭碗讨饭吃”的苦恼。
如何有效破解“林业资源变现难、林农林企融资难”的问题,会同县探索林长制基础上的林业改革,与怀化市农业银行合作,开展以山林经营权和收益权作抵押的绿色贷款,创新性打造绿色金融品牌。
会同县明确,在全县范围内,凡是有资金需求的林农或林企,只要本人申请,持合法有效的林权证或林权不动产权证进行抵押均可贷款,由县政府组织县林调队和县物价部门免费对所抵押的林木进行资源调查和价值鉴定。银行根据评估的价值,按照不低于30%、不超过60%的标准给予贷款。
“林权贷”金融产品一经推出,就深受广大林农林企青睐。2022年6月,绿地高新以自己名下流转的林权贷款2000万元,购买了4台全自动包装机,建起了大型流水杀菌线、速冻生产线和1万立方米的冷库。“目前我们的订单规模已经达到了20万包每天,我们还会申请林权贷的额度,进一步加大原料储备和扩大生产规模。”杨佩儒说。
淫羊藿在会同县枝繁叶茂的同时,另一块“土疙瘩”茯苓也在茁壮成长。在有着“中国茯苓之乡”的靖州县,靖州国苓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国苓科技”)总经理王新芝正在做大茯苓产业链。
10月22日,国苓科技茯苓初级加工车间。摄影/章轲
她告诉记者,国苓科技五里冲茯苓种植基地规划建设1万亩,采用杨梅+茯苓在幼林下套种轮作模式,其中3000亩核心区已投产。与上海医药集团共建茯苓GAP溯源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3200多农户,户均年增收1.9万元以上。
在靖州县茯苓科技产业园内的国苓科技茯苓初级加工车间,工人们将采收回来的鲜茯苓通过蒸制→削皮→开片切丁→烘干等工序,包装发往全国各大药企,部分产品还直接出口。在国苓科技的展示厅,从茯苓多糖口服液到茯苓面膜,从药膳食品到日化用品,不起眼的“土疙瘩”在这里实现了几何级的价值增长。
靖州县林业部门有关人士介绍,当地茯苓以“皮褐如铁、肉白似玉”著称,具有药食同源特性,既是传统药材,又是养生食品原料。当地已形成了从菌种选育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前不久,“靖州茯苓”正式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靖州茯苓早已铸就“十方九苓,七出靖州”的行业地位,年销售茯苓菌种4600万包,占全国80%以上;鲜、干茯苓年交易量分别达10万吨、6.2万吨,占全国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三分之二。截至2024年底,靖州茯苓科技产业园吸引了71家中医药企业、800多户加工户入驻,培育了1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15家规上加工企业。2024年靖州茯苓全产业链产值81.59亿元,预计2025年破百亿元。
22日上午,第一财经记者在靖州茯苓贸易大市场看到,市场里人声鼎沸,药香袭人,一堆堆鲜茯苓旁站着各路客商,电子屏上也不断地更新交易信息。工作人员介绍,市场平均每天的交易量超过200吨。靖州,这座掌握全国70%交易量的小城,已然执掌了产业话语权。
“十五五”重点解决难与贵问题
“一县一特”“一县多特”的产业格局,也是湖南林下经济成功的秘诀。
怀化市林业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4年,怀化市林下经济面积达549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00.03亿元,以林下中药材种植为重点,多措并举,走出了一条具有怀化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之路。
截至目前,怀化市已形成了以林药、林菌、林下采集(茯苓、黄精、黄柏、天麻、淫羊藿、龙脑樟、虫白蜡、木姜叶柯、魔芋、草珊瑚、山银花、钩藤、山核桃、黑老虎、虫茶等)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培育了区域公用品牌“怀六味”(茯苓、黄精、山银花、天麻、青风藤、龙牙百合)。
22日中午,第一财经记者翻山越岭来到黄精采收基地。湖南欣竺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鲍杨德介绍,该公司已建成标准化林下种植基地4200亩,构建起“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线下与7家中药材批发商、18家连锁药店合作,年供干货量约150吨。线上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年销售量在1500吨左右。同时为3家食品企业提供原料定制服务。今年黄精采收季首批150吨鲜品已被预订一空。
在株洲,油茶已经成为该市继生猪产业之后,第二个产值有望过百亿元的农林业产业。辖区内的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渌口区都是全国油茶生产重点县。数据显示,株洲市现有油茶林面积219.85万亩,油茶籽年产量达17.19万吨,茶油年产量3.01万吨,综合产值达90.16亿元,
近年来,株洲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株洲市“十四五”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株洲市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设立了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对油茶的育苗、新造、低改等环节给予补助。
10月22日,醴陵市一个油茶种植基地,员工们正在采摘油茶果实。摄影/章轲
目前,仅醴陵市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油茶大户就有420户,拥有国家级油茶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1家;建成油茶鲜果初加工基地、茶籽冷链仓储中心5个,大中型茶油精炼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10万吨。湖南天华油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湖南省4个县市12个乡镇80多个村组发展油茶产业,带动3万余人次就业,年均发放劳务工资超千万元。
湖南省林业经济发展中心上述负责人介绍,湖南省将把林下经济产业涉及的道路、灌溉、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湖南省“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并利用各部门专项给予重点安排,重点解决“生产资料入山难、林下产品出山贵”问题。
湖南省明确,水利、农业部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山塘清淤整治项目要向中药材种植的山林地区倾斜。金融部门支持开发“林药贷”“林菌贷”等金融产品,引导银行支持林下经济融资,鼓励建立林下中药材投融资项目储备库,助推银企对接。加快招商引资,构建产业集群,扶持本土特色企业向特而精、精而强发展。
同时,发挥林地资源优势,推进林下中药材仿野生种植、生态化种植,引导药业龙头企业以订单模式加强与林下种植基地、国有林场等主体合作,重点发展“湘九味”特色中药材种植,打造高标准高产出的林下种植基地。打造一批林下经济种苗繁育基地、种质资源库。支持经济林资源保护、良种繁育、种植模式研究,突破产业化关键技术。
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资金投入方面,未来,湖南省财政将设立专项资金或增加财政支出比例,加大林下经济扶持力度。各相关部门也将整合资金强化林下经济要素保障,支持林下经济产业园区、市场信息化平台建设等,着力实现产业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