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元波动加剧背景下,中国央行如何用黄金对冲金融风险?

第一财经 2025-10-23 17:59:43 听新闻

作者:李雨浓    责编:高雅馨

从长期来看,去美元化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美元在贸易与金融清算中的主导地位仍未被结构性动摇,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区域性替代在增长,但体系性替代仍需时日。

(作者李雨浓,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

截至10月17日,现货黄金已突破4300美元/盎司,9月全球黄金ETF创造今年最大单月净流入。2025年以来,波兰、哈萨克斯坦和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央行是本轮购金的主力军,中国人民银行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截至9月,黄金占中国央行官方储备资产的比例达到7.7%,与黄金在全球外汇储备总额中的份额20%对比来看,中国央行增持黄金的空间还很大。

一、持仓创新高背后的战略考量

(一)中国央行通过增持黄金实现官方储备资产多元化。今年以来,无论是特朗普政府持续的关税政策和出口管制措施,还是联合国恢复对伊朗制裁、法国政坛风波、日本首相更替等,这些地缘政治事件均加剧了外部经济系统的不确定性。黄金作为传统的避险资产,不依赖于任何国家的信用或货币政策。当美元清算网络和跨境金融制裁逐步成为显性政策工具后,中国央行提升黄金权重是对当前复杂多变经济形势的精准判断,有助于提升主权资产的安全性,降低制裁与结算体系所引发的风险,符合全球央行购金潮的共有动机。

(二)中国央行通过增持黄金实现对美元和美元资产风险的战略再平衡。2025年至今,美元指数因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加大、美国政府债务高企或政府部门关闭等事件波动幅度变大。根据美国财政部5月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持有美债的规模已退居全球第三位。而黄金作为贵金属,在美元信用基础收到削弱的背景下,反而成为有效应对通胀、货币贬值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对冲工具。中国央行通过增持黄金,可以减少对美元、美元资产和西方主导金融系统的暴露,这既是久期风险的对冲,也是对美元资产信用风险和全球储备体系单一化依赖的战略性再平衡,体现了中国官方储备资产结构转向更注重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趋势。

(三)中国央行通过增持黄金增强人民币国际化的信用支撑。人民币要实现由区域性向全球性储备与结算货币的跨越,必须具备足够的硬资产与可兑换资产作为信用支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相较于以美元资产为主的官方储备资产体系,黄金以其历久弥新的“硬通货”价值能够强化人民币的储备信用基础,增持黄金有助于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形成更具自主性的资产结构,增强人民币的信誉与稳定性。

二、央行增持黄金与去美元化加速的逻辑关系

尽管增持黄金有利于摆脱对单一美元体系的依赖,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去美元化加速,从长期来看,去美元化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美元在贸易与金融清算中的主导地位仍未被结构性动摇,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区域性替代在增长,但体系性替代仍需时日。中国并未大规模抛售美元资产,更多的是对储备结构进行优化和风险对冲。

当外部冲击概率上升、金融制裁工具化、美元周期波动加剧时,黄金等非美元资产权重提升是中国央行对于官方资产储备结构的理性再平衡。

三、央行未来对黄金配置的趋势预测

(一)央行持续、分散的策略性和中长期购金行为,会在中期内为金价提供下方支撑,并提升高位的持稳性。考虑到美元走势、经济基本面,黄金价格可能已经抢跑了美联储降息、地缘经贸风险等逻辑,短期内可能存在一定的回调压力。然而黄金的长期持有需求强劲,全球央行增持趋势持续,摩根大通、高盛及澳新银行等投资机构普遍看好黄金前景,高盛预测2026年12月的黄金价格将上调至4900美元/盎司。

(二)出于对黄金流动性职能、无票息收益和平衡政治经济风险等属性的考量,黄金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大概率稳步抬升,但不会激进上涨。预计中国央行仍会采取“小步多次”的购金策略来平滑成本,把黄金作为保险层与稳值层,同时保留充足的高流动性美元资产以应对日常支付。

(三)未来在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黄金预计将继续承担外汇储备“避风港”与“稳定锚”的功能。中国连续增持黄金,实质是为人民币赋予更坚实的“信用锚”,提升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认可度。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生贾鸿雁对此文亦有贡献)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