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黄金上演“过山车”行情,金价多空对决何时落幕 | 一财号每周思想荟(第39期)

第一财经 2025-10-24 13:07:16 听新闻

作者:大V有话说    责编:张健

本周全球黄金市场上演了“价格狂欢与消费冷清”的共生现象。

市场点金

黄金需求的“冰与火”重构,从消费退潮到投资狂热的深层解读

江瀚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

全球黄金市场上演了“价格狂欢与消费冷清”的共生:伦敦金现价格持续飙涨,但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黄金首饰消费量同比暴跌28%,创下2009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这场矛盾现象的本质,是黄金需求结构的深度重构——传统消费需求持续退潮,投资与功能性需求逆势爆发,不同群体的行为逻辑差异正重塑市场生态。

黄金需求的“冰与火”重构,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环境下的“务实消费”与“避险需求”双重驱动。

对传统金店而言,转型已迫在眉睫——需加速增加轻克重、设计感产品占比,降低溢价,对接源头供应链;对投资者而言,黄金的多元配置价值凸显,但需警惕短期波动风险,黄金在投资属性的同时也会伴随价格的涨跌,因此其中的风险也不能忽视;对整个市场而言,需求重构不是衰退而是升级——黄金正从“单一首饰或投资品”转变为“消费、投资、流动性兼具的复合型资产”,这一趋势将长期塑造市场格局。

黄金还是那个黄金,但市场已不是那个市场。在这场由价格飙升引发的行业洗牌中,唯有真正理解并满足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在变局中立足。

黄金经历年内最大跌幅,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武泽伟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

综合来看,黄金此次暴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直接的触发因素是地缘政治风险的显著缓解和美国货币政策预期的重新定价,这两个支撑黄金上涨的核心逻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与此同时,市场内部结构的脆弱性放大了这些基本面变化的负面影响,导致原先的利多消息落地后迅速转为利空。在这种环境下,高度敏感的多头资金出现了恐慌性出逃,大量的止损单被触发,形成了典型的“多杀多”踩踏行情。这种因流动性枯竭导致的急速下跌在黄金历史上并不罕见,但每一次都伴随着市场情绪的极端化和基本面支撑的弱化。理解这一点,对判断黄金后续走势和制定投资策略至关重要。

从中长期视角来看,支撑黄金价格的诸多基本面因素并未发生根本性逆转。

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革持续强化黄金的避险属性。全球主要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环境增强黄金的保值吸引力。美国财政状况与去美元化趋势共同巩固黄金的长期价值。基于上述分析,黄金在中长期依然具备较大的上涨空间。

消费新声

决定消费力的四大因素是什么?

付一夫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

居民消费并非单一变量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来自收入、预期、环境、结构等多重因素的深刻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决定了居民“敢不敢消费、愿不愿消费、能不能消费”的行为逻辑。

一、收入是消费的硬约束,是影响消费意愿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

二、在现代经济中,心理因素、宏观环境等因素对于居民预期有着极大的影响,由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消费决策。

三、经济决策嵌入在社会结构之中,消费意愿同样受到社会人口特征变迁的深刻塑造。

四、消费意愿的最终实现,离不开一个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

放眼当下,全球居民消费意愿还有待提升,其根源在于可支配收入增长放缓、财富效应弱化、预期稳定性不足、保障体系待完善及消费环境有短板等多重矛盾叠加。想要真正提振居民消费意愿,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势必需要构建“收入增长有支撑、财富波动有缓冲、未来预期有保障、消费体验有改善”的综合政策体系。

宏观慧眼

诺奖创新理论激发中国资本市场研究者进一步量化无形资产定价研究

温天 上海社会科学院市值管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笔者认为这次三位经济学家的理论回归经济学的根本问题:经济增长从何而来?三位学者的共同研究,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理论解释——增长并非资本堆砌的结果,而是由持续的技术创新所驱动;经济发展并非线性积累过程,而是在“创造性破坏”中实现结构跃迁。增长源自创新的自我循环机制。

法国学者的贡献源于其将理论建模与制度分析结合的学术传统,而非数学化解释则精准捕捉了无形资产价值的“历史嵌入性”与“制度依赖性”。笔者在法国和中国金融机构的实践和研究进一步从微观估值角度验证了诺奖理论的现实意义——当全球经济转向创新驱动时,无论是宏观的制度构建(如中国新质生产力战略中的“制度能力”),还是微观的资产定价(如O率对高科技投资的指导),都需超越传统资本积累思维,回归到“创新—制度—无形资产”的动态互动框架中。这也正是2025年诺奖对经济学根本问题“增长从何而来”的时代性回答。

以上仅代表作者观点。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