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杨振宁写给中学生:把握住自己最突出的科学兴趣和天赋

第一财经 2025-10-24 10:35:58 听新闻

作者:杨振宁    责编:李刚

杨振宁认为,那些懂得怎样动手的人恰恰是中国最需要的人才。

自1971年首次回新中国访问,杨振宁掀起一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半个世纪以来为祖国的科教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归来仍是少年——杨振宁传》讲述杨振宁的百年科学人生,由杨振宁教授办公室授权珍贵资料和图片。经出版社授权,以下节选部分出自杨振宁1983年对香港中学生的演讲,原稿为英文,由宁可译成中文。

1986年5月26日,杨振宁在北京向来自全国各地的物理研究生和科研人员作报告。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在北京去世,享年103岁。    新华社图

首先我想同大家讨论的是科学中的实验技能问题。对人类来说,科学毕竟有百分之九十是实验活动,科学的基础是实验。那些特别擅长动手的学生应该把这个作为自己的优势,因为他们凭这种本领往往超过他人,在某些适当的科学领域中做最有益和最重要的事情。

让我强调一下,一个人的动手能力是一种天赋,因人而异。我能给大家讲的最好的事例就是我和我的儿子。在他上中学的时候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将成为一名出色的实验家。当我们俩一起做一些具体工作时,我才清楚这一点。

一天,我们停车房的门推手坏了,那时,我儿子将近15岁。于是我们俩爬上梯子想查看一下停车房顶部的装置哪里出了毛病。我们刚爬到那儿,他便说是一个小齿轮错位了。我问:“你怎么知道的?”他不能告诉我,只是耸了耸肩。但是我们在那个地方忙活了一阵就觉得修好了。

这件事表现出他对小实验发明的知解力,而我却没有。我当然比他要老练多了,但是在这方面他更富有洞察力。他在数学方面不如我,而且也比不上在他那个年龄的我;可是他显然具备其他天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今天成了一名实验化学家。

在我一生接触到的许多人中,我知道一些人非常善于动手,并对事物的来龙去脉有良好的直觉。我会鼓励你们,鼓励你们的家长和老师专门努力去挖掘和培养你们每个人所共有的这种才能。那些在这方面有才能的人,就是具备了能够在各种实验科学领域大显身手的优越素质。我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现在普遍不太重视这种特殊才能。

你们大概知道,中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也就是高考很难。现在的考试,特别是中国的考试制度,或者说是在中国文化影响下的考试制度,似乎要强调这样的准则,这样的准则是歧视那些特别擅长动手的人,而那些懂得怎样动手的人恰恰是中国最需要的人才。

中国也需要考试成绩好的人,但依我看,更需要那些能做事能立业的人才。

我想同样强调的另一点是,有许多年轻人喜欢收集、分类和整理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也是一种才能,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我相信大家知道一些人比另一些有更高的组织能力。我不是最好的组织者,不过,我常希望自己的组织能力有所提高。但是有人天生就是组织者,如果你是其中一员的话,我希望你抓住这个有利条件,因为大量科学知识最终要系统化。

因此,你们那些喜欢对事物加以系统化,有一定系统化感的人同样应该抓住这一点,因为它会引导你走向非常有益和重要的新的发展方向。

同样,有许多人喜欢解决问题。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解决问题,也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解决问题非常近似于科学研究。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喜欢玩拼板玩具。如果你玩过拼板游戏并且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解决一个拼板问题很像攻一个科学难题。我给大家讲具体的几条来说明这种相似之处。你们都知道要做的是拼出大幅图案。现在我一遍又一遍地拼着,即使有时我认为这全是白白浪费时间。(但是话又说回来,你不是在这方面浪费点时间,就是在那方面浪费点时间,因此你倒不妨在拼板玩具上费点时间!)

当你拼板的时候,一般来说开始会拼得比较顺利,但过一会儿就被完全难住了。有几片重要的板,你找不着。科学研究的进程也是如此。你着手工作时可能相当容易入手,可不久你就没主意了,你给难住了。关键是坚持,但不一定只拘泥于一种领域。

我相信你如果是拼板的好手,就会有这样的体验:常常在你寻找一个特殊问题的答案时,你找到某一片板,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一个小时以前所寻找的。然后,你用这片来解决一小时前研究的问题,常常会干得很漂亮。这就是科学发现的规律。

实际上,大概70年前,伟大的数学家庞加莱(Poincaré)就在一些很有见解的文章里对此作过详尽阐述。当你思考数学问题时,时常会整个难住了。重要的是别就此止步,同时还要将其放在一边不管。“搁置法”是庞加莱的术语。搁置法可以使你从目前的难题中摆脱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大脑不再思考它了,也许它已经进入你意识的一个不同的层次。当你不再想这个问题而想着别的什么的时候,你会灵机一动,想出一个主意。在下意识中你一定仍在想着它,一经正确的概念组合,你就会解决这个原先的问题。

庞加莱举了他的一些重要的数学发现作为例子,说明他是如何用这种方法得出它们的。我完全赞同他的这些分析。现在心理学家们已经讨论了这个问题。我想大家公认作为一种现象它确实存在,但我认为他们还是没有彻底了解它。

解决拼板问题也不要试图一下子拼出整幅图案,这常常太困难了。你先处理局部问题,这样你在这儿拼好一小片,在那儿拼好一小片,在别的地方再拼好一小片,突然之间,你找到一片单板可以把几个已拼好的小片连接在一起,此时你的兴奋心情是难以形容的。而这正如你找到打开科学发现宝库的钥匙时所产生的兴奋心情。

在科学上,你既要从整体上、战略上考虑问题,也要从局部上、战术上考虑问题。从局部上,你解决小问题,可是要把它们连成整体,这时你就需要一个重要的思想。找到这个思想就像在拼板游戏中找到那片连接板一样。

所以我说,用于解决像拼板游戏或其他难题这样的问题的才能或经验,也是一种人们可以培养的才能或经验,这种经验在某些方面和科学研究非常类似。

我想向你们强调的另一点是:培养博览群书的习惯是很有益的。(尽管也许不是绝对必要。)20世纪的科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步,而且科学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开拓新领域,所以没有什么人能什么都懂。那么在这种状况下,你有几种不同的选择。你可以说,我要倾全力于某个狭窄的领域,因为想要什么都懂是不可能的,想要什么都懂必然是浪费时间。但你也可能持另外一种不同的看法,说“我要扩大知识面,有广泛的兴趣”。我认为后者一般来说更容易成功。

这当然只是一个一般的建议。对于不同环境中不同的人来说,这个建议也许不恰当。但是我想强调,正是因为科学在朝着许多方向发展,那些被忽视的科学领域很可能属于边缘学科,而且也许最终会成为最重要的发展领域。如果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对几个科学领域感兴趣,那么他以后就会更有发展前途。

CAT扫描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位理论物理学教授不仅对物理感兴趣,对计算机技术也感兴趣,他还对医学感兴趣,因此他就产生了那种设想。一旦这种想法产生了,我想大家会说自己太笨了,以前怎么就没想到过。但是,他之所以有这种设想并不一定是他比别人更聪明,而是因为他比别人的知识面广,他通晓几种学科,因此当所学的东西成熟时,就会正确地利用它们。

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提到数学。这并不是因为数学对科学来说不重要,而是因为我想强调科学并不需要有研究数学的能力。当然,如果你擅长数学,那么你会有些基础,但这只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你绝不要把很高的数学本领看作研究科学所绝对必要的。

实际上我知道许多优秀的数学家,他们显然不是真正的自然科学家,因为数学的结构与自然科学的不同。如果一个人接受了数学的结构,他很可能走得太偏了,很可能对现实的物理和生物世界中更实际的、更难搞的问题不感兴趣。

下面我想给你们写下这样一句话:“初生牛犊不畏虎。”也许很难将它译成英语,可以直译成:A young calf does not know enough to fear the tiger.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我认为沃森(Watson)写的《双链结构》(Double Helix)是一本真正优秀的通俗读物。沃森和克里克(Crick)在20世纪50年代初对遗传物质DNA的结构有了深刻的发现。他们考察了富兰克林小姐(Frankin)拍的几张X光照片之后,率先提出了DNA分子是双螺旋链式结构的设想。我无需强调这个发现的重要性。我相信若干年之后人们会把它看成是20世纪生物学最重要的发现。在60年代沃森写了这本通俗读物,描述了他与克里克的经历。

这本书很精彩,非常生动地阐述了(虽然没有直接这样说),那些知识虽不太丰富,但有强烈热情、无所畏惧、敢于涉足新领域而不被束缚的年轻人是搞科学的好材料。事实上他在书里所讲的一些事吓坏了许多因循守旧的人。他们或者认为他不道德,或者认为他愚蠢,或者认为他太冒险。当时发表了许多书评,有些就是这种论调。其中一篇书评是一位从欧洲来到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写的,他是位学识渊博的学者。

《双链结构》是用通俗的美国式英语写的,而这篇书评是用受过典型欧洲式教育的非常学术性的、非常深奥的语言写的。这个对比本身就很有趣,因为依我看,这个对比对沃森来说显然正中下怀:所以嘛,你们这些学识渊博的人可以搞科学,没有这么高深学问的人也可以搞科学。

只要你有这种力量,有这种精神,敢于冒险,无所畏惧,能深入钻研非常复杂的事物,你就会有重大的科学发现。所以,如果你们还没有读过沃森的这本书,我把它推荐给你们。我并不是建议你们一定去照搬他们的模式,因其中一些不是那么值得赞美的。

但尽管如此,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吸取一个教训,而且这个教训对于一个中国血统的听众来说也许尤其重要。因为正如我所说的,中国的传统观念太倾向于崇拜权威,而不鼓励年轻人开创出新路子。

我一贯强调的与此有关的一点是:渗透式的学习。你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也可以不采用这种通过逐步理解进行系统化学习的方法。我想强调这种知识间相互渗透的学习很重要,并且也是在中国文化中不受重视的。

因此,重要的是,你们每个人要了解这一点,要了解到有另外的一种学习方法,它也是值得引起你们注意的。中国有句格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格言的意思是你自己应该知道哪些你明白,哪些你不明白,要把它们区分开。这意味着,如果你不知道哪些你不明白,不知道哪些你明白,那么你就会把所有的事情搞糟。这一观念有它的效力,但我想强调的是,这个观念也有其很大的缺陷。如果一个人受其影响太深,他或她就会受其阻碍。所有的年轻人脑子里都不时会冒出各式各样的想法,假如你同他们交谈一会儿,就会发现他们只是一知半解。

但这没关系,他们仍旧充满热情。出于这种热情,从这些混乱的思想中,最终会孕育出真理来,这是那些受那个观念束缚太深的人所不敢想象的。

我清楚地记得,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普林斯顿(Princeton)有一位做博士后的同事。他叫布鲁克纳(Brueckner),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核理论学家。他提出一个思想而且经常谈论。我挺感兴趣,就和他详细讨论了几天。三天以后,我肯定他的这整个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他回答不出任何问题。如果你问他一个问题,他第一天这样答,第二天那样答,所以显然他理不出头绪。因此我说这是完全错误的尝试。

但是我错了,因为后来有人考察他的观点,发现在这一片混乱的思想之中,虽然有些是相互矛盾的,但有些想法是极为重要的。那些想法被清理出来并加以证实,这样去伪存真之后,它就成了一项十分重大的成果。

总之,我真正要强调的是,科学是包罗万象的事业,它需要有各方面的才能。如果你想献身科学,很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一点,要把握住自己最突出的科学兴趣和天赋,并不断地加以培养和发展。

《归来仍是少年——杨振宁传》

林开亮 著 张婷婷 绘

湖南教育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2025年10月版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