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正加大力度推进国有“三资”(即国有资源、国有资产、国有资金)改革,而这也直接带来相关财政收入增长。
根据吉林省财政厅最新公开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吉林省非税收入为455.5亿元,同比增长22.1%。其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59.9%,主要是市县加强国有“三资”管理,加大资产资源统筹力度,推动盘活收入陆续缴库。
今年7月吉林省财政厅厅长陈宇龙撰文谈及重构当地财政资源配置新机制时介绍,吉林统筹财政性资金资产资源,推动国有“三资”高效转化。构建吉林特色大财政体系,推动财政管理从管资金向管国有“三资”转变。全面摸排各类资产资源,全省行政事业性资产总量增加500亿元。做好资产确认、确权、确值、确功能属性、确使用效率工作,摸清债务资产和数据资产,并将符合条件的探矿权注入相关国企,增强企业资本和竞争力。
为盘活政府存量资产资源资金,近期安徽省印发了《安徽省推进“大资产”统筹管理总体工作方案》(下称《方案》),从今年9月起清查和统筹盘活八类资产、五类资源和两类资金,开展清查、确权、统筹盘活、与债务联动监管、与投资协同5个专项行动,破解当前国有“三资”管理仍存在部门条块分割、政策衔接不畅、资源统筹不足等问题,从而实施“大资产”统筹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近年来安徽也加大盘活存量资产资源带动相关财政收入实现增长。
根据安徽省财政厅数据,2024年安徽省非税收入中的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约739.5亿元,同比增长约11%,这一增速明显高于当年当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2.6%。)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约429.9亿元,同比增长5.5%,高于上半年当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2.8%)。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方成在解读上述《方案》时称,土地、矿产等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是政府财力的重要基础和源头活水,推进“大资产”统筹管理,系统性盘活存量资产、资源、资金,是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下一步将盘活存量,变“存量资源”为“有效财力”。着力破解批而未供土地、未出让矿产等“沉睡资产”难题,加速实物资产向有效财力转化。
湖北近些年也加大力度推动国有“三资”改革,带动相关财政收入增长。
根据湖北省今年预算报告,2024年湖北开展国有“三资”清理,编制“一账一表”,全面摸清国有资产家底。去年湖北开展确认、确权、确值,加快 “分散变集中、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将适于市场化运作的国有“三资”注入国有企业,累计盘活资产资源3708亿元,有力支撑湖北省主要经济指标中部领先、全国靠前。
湖北省财政厅数据显示,2024年湖北省非税收入中的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约677.9亿元,同比增长约60%。2025年这一收入的预算数是634亿元,目前尚未查询到今年以来相关实际执行数据。
近期,湖北省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殿勋在武汉市调研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并召开推进会部署安排重点任务。李殿勋指出,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加快建设大财政体系,是提高国有经济运行效率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当前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的关键支撑。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更加深刻把握“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三项原则,更加科学运用“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四种方式,进一步推动全省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受经济下行、楼市土地市场低迷等影响,近些年地方财政收支矛盾不断加大,为此地方通过加大盘活存量资产资源力度带来收入增长,来缓解收支矛盾。不过随着可盘活利用资产资源逐步减少,一些地方也担忧这一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不少地方通过加大国有“三资”改革力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非税收入为31212亿元,同比下降0.4%。其中非税收入中的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4%,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盘活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出租、出借等收入增加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