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中国经济背景下,“内卷”现象凸显为一种因创新动能不足而导致的系统性增长困境。笔者认为,突破内卷的根本出路在于持续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直接驱动力,而制度创新则是保障技术创新得以持续涌现的根本性条件。
内卷困境与创新的必然性
在当代中国经济的演进图谱中,“内卷”已成为一个刻画特定竞争形态的关键术语。它描述的是一种系统性的增长困境:在市场边界与技术范式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大量经济主体涌入同质化的竞争赛道,通过投入的边际递增以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其结果是整体福利未见提升,个体与集体的创新动能反而在高度耗散中被抑制。
对中国的科创企业而言,这一现象尤为凸显。一项技术突破或产品创新在市场得到初步验证后,模仿者便会以惊人的速度与规模进行复制与追随,使本可能孕育为新增长极的蓝海领域,迅速蜕变为以价格战为主要手段的红海战场。在此情境下,战略“聚焦”作为一种理性的生存逻辑被广泛倡导。然而,聚焦本身并非目的。其根本价值,在于为持续且有效的“创新”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与土壤。
内卷的本质,是创新不足所导致的竞争形态退化。因此,突破内卷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竞争的维度,而唯有系统性的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与保障其实现的制度创新,才能打破原有的均衡态,创造出新的价值空间与增长路径。创新不是因循守旧的“论资排辈”,也不是简单短视的“功利主义”;它必须坚持“允公允能”的原则,秉持“自由而无用”的逻辑,践行关键人力资本“动态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与机制设计,才能实现“日新月异”的最终目标。
聚焦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从生存策略到发展引擎
在资源约束条件下,科创企业的战略选择本质上是资源配置方向的抉择。若采取盲目扩张的战略,有限的资源将被分散,导致企业在任一领域都难以积累足够的技术深度。一个“多而不精”的产品矩阵,在面临专业化模仿者时异常脆弱,企业将疲于应对各方挑战,无力进行需要长期投入的突破性创新。
因此,战略聚焦的首要功能,在于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资源浓度”与“认知深度”两大基础。首先,通过将资源集中投向选定的核心领域,企业能够在该领域形成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投入强度,为技术攻坚与工艺深化提供物质保障。其次,长期的聚焦促使组织及其成员在特定技术轨道与市场中形成深厚的知识积累与独特的默会技能,这种深度认知是产生差异化、难以模仿的技术成果的认知基础。这正是第一性原理思考方式在创新中的应用——回归技术本质进行深度挖掘,而非在表面功能上进行浅层迭代。
然而,聚焦的价值必须通过创新来实现和升华。技术创新是实现聚焦战略下“成本领先”或“差异化”目标的根本手段。由工艺创新、材料创新驱动的结构性成本优势具有持续性;由核心技术突破带来的产品差异化,则能构建品牌溢价,逃离价格战。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够动态地拓展聚焦的边界。当企业在聚焦的领域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建立起强大的技术核心后,其积累的能力可以成为进入邻近领域或开辟新赛道的杠杆,实现基于核心能力的、有根基的扩张。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增强的回环:聚焦为深度创新创造条件,而深度创新则巩固并重新定义聚焦,确保其动态演进的生命力。
简单强调聚焦,以“不变应万变”,往往暴露出企业存在显著的关键人风险,同时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制衡与团队激励机制,无法应对复杂情境。
制度创新:构建引导竞争走向创新的框架
将竞争导向创新而非内卷,仅有个体企业的战略自觉远远不够,更需要一套有效的制度框架作为保障。好的制度能让竞争导向创新,坏的制度则会让竞争沦为内卷。科创企业的使命是创新,其治理的制度安排与机制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创新。这意味着,制度创新必须优先并服务于技术创新。
创新的根本源泉是关键人力资本。因此,制度创新的核心命题,就是如何通过“动态激励相容”的逻辑,实现关键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与组织长期目标的深度绑定。这要求在制度安排上“把人当人看”,尊重人力资本的独特属性——其价值体现在创造性劳动中,且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任何忽视这一常识的制度设计,都无法真正激发创新活力。
“动态”是科创企业治理的灵魂。为应对人力资本的动态性,制度安排必须是可调节、可演进的。这具体体现在对人力资本的收益权、控制权和经营权“三权”的动态配置上。
收益权的创新必须解决“创新收益如何分配”的问题。如果创新者无法合理分享创新带来的巨大收益,其创新动力将严重不足。控制权与经营权的创新必须解决“创新的机会和资源从哪里来”以及“创新的风险如何分担”的问题。基于“共有、共享、共治”原则的社会化企业治理模式与泛合伙人制度,正是这方面的重大创新。
这种以“三权分立”且动态激励相容为特征的社会化企业治理模式,构成了引导竞争走向创新的核心制度框架。它系统性地回答了创新所需的机遇、资源和风险分担问题,为持续创新提供了可持续的、可扩展的制度保障。
对于中国而言,提升创新能力不仅依赖关键人力资本的积累,更依赖于激发创新的制度环境的持续变革。从宏观的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生态赋能,到微观的企业收益权、控制权与经营权安排,每一步制度创新都至关重要。归根结底,唯有能够有效激励技术创新和与之相适应的合理制度安排与机制设计,才是对抗内卷、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这不仅是科创企业构建长期竞争优势的路径,更是中国经济穿越发展瓶颈、迈向高质量增长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