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家沈芸来说,2025年是一个是特殊的年份——“左联”成立95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也是她祖父,剧作家、作家夏衍诞辰125周年和逝世30周年。
“我祖父的一生与二十世纪各个重大历史时间节点交织在一起。”10月27日,在上海市作协举办的纪念夏衍先生诞辰125周年座谈会上,沈芸这样表示。
夏衍被誉为“中国的契诃夫”,作品被认为是现当代中国文学“介入式写作”的典范。日前,新版《夏衍剧作十种》出版,精心收录了夏衍的十部经典剧,其中的《戏剧春秋》是新见版本,《憩园》使用了最早版本,是当时夏衍提供给香港电影公司的手稿本抄录。
“当代影视剧非常繁荣,但是作为文学意义上的杰出剧作很少,”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惠仁说,“有些热门影视剧要是把剧本拿出来,单独作为文学剧本看,是很粗糙的。”她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夏衍经典之作值得反复阅读。

夏衍家的猫在冰箱上跳
夏衍原名沈乃熙,1900年出生在浙江杭州。1920年至1927年,他在日本留学近7年,曾经也想”工业救国”。但是回国途中在奉天车站,听到“满铁”警察对着中国苦力凶暴地吼叫,梦想破灭了。“他当年在日本做工程师,到上海后以工程师的身份获得物质上巨大的收获是轻而易举的,但是他力图改变国家,改变人民的生活状态,就毅然投身到革命洪流中。”沈芸说。
1929年,夏衍参与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以沈端先为笔名翻译高尔基的代表作《母亲》,对青年产生巨大影响。“我们五六个不满二十岁的青年,有工人,有店员,有学徒,聚集在一间小屋的昏黄的电灯光下,一个人朗读,其余屏息静听着。当我们的朋友读到巴威尔在法庭上宣言:‘一个党人的我,除出党的处分之外,不承认任何的裁判……’五六双眼睛突然亮起来”,作家唐弢在《夏衍剧作十种》话剧卷序言中回忆。

1935年,田汉创作故事、夏衍改编的电影《风云儿女》公映,是中国最早反映抗战主题故事片之一的电影,影片里的《义勇军进行曲》日后成为国歌。1936年6月,夏衍写成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包身工》,为沉默的底层女工呐喊,这篇文章入选国内高中语文教材,成为读者熟悉度最高的作品。
在革命旗手、文学巨匠的身份之外,夏衍喜欢猫的故事广为流传。沈芸曾写文章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生活困难时期,夏衍参加外事活动会悄悄从宴会上带些好吃的放在烟盒里,回家给大黄猫“博博”加餐,那只猫陪着夏衍妻子度过“文革”中艰难的岁月,等到老主人重新回家的那一天。座谈会上,编辑桂未明回忆,“文革”后她去夏衍家,看到他家的猫肆无忌惮,可以跳在冰箱上,夏衍早上一起来,就和几个猫一起玩。
桂未明还说了一段从父亲杜宣那里听来的往事。1939年,剧作家杜宣去夏衍办公室谈工作,办公室陈设简陋,但是夏衍在桌子上放了一张和家人的合照。他还在墙上贴着一张字条,大概意思是,办公室有两只蜘蛛,很多蚊子,蚊子靠蜘蛛吃,希望来的人不要看到蜘蛛就拍死。“他在生活中非常有趣,是一个很有性情的人。”
剧本创作现在却被弱化了
夏衍强调作家要深入生活,掌握知识,写自己熟知的东西,他的创作始终集中在普通民众,描写他们在时代大潮涌动之下的经历和情感。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戏剧中最为著名,长盛不衰的一部。这部戏写于1937年春,当时他正经历家国不幸。头一年“西安事变”,夏衍听了很多出狱的同志的讲述,产生写作冲动,1936年春天,先是他生了一场大病,接着母亲又去世。这时,上海的“业余实验剧团”需要一部比较能反映现实生活的剧本,夏衍就将写作目光对准他熟悉的上海弄堂,往来的舞女、失业青年、居民,他的创造也转向细腻,注重人物性格刻画和内心活动描摹。

夏衍还有一部代表作是写于1942年的《法西斯细菌》。当时,重庆流传"文艺与抗战无关论",触动夏衍想写一个以"科学与政治的关系"为主题的剧本。夏衍说,当时很多知识分子有意回避政治,不懂“你不管政治,政治还是要来管你”,结果“原子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被利用来大量杀人,细菌家的研究成果被利用来制造细菌弹,这些‘好心肠’的科学家成了人类的罪人”。沈芸说,83年过去,《法西斯细菌》的经典在于,每当世界格局面临着巨变,“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就会被再次讨论,冲击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灵魂。
夏衍还很关心中国社会中的女性问题,早在1927年,他就翻译了德国倍倍尔著的《妇人与社会》(后改为《妇女与社会主义》),在他的创作中,女性角色有突出地位。沈芸说,夏衍推崇和偏爱“大女主”,因此《祝福》中的祥林嫂、《林家铺子》中的林明秀、《革命家庭》中的陶珍、《憩园》中的万昭华,以及《在烈火中永生》的江姐,这些女性人物形象和原著比,都被夏衍向前推了一步。
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作家、影评人毛尖接受访谈时曾提出,要告别当今“文化庸俗”的时代,影视圈需要一场左翼运动。座谈会上,汪惠仁也说,无论是世界文学史还是中国文学史,都有文学意义上的剧本和剧作家。现在,我们进入了电影文化工业年,创作者和观众很注重视觉呈现,但剧本创作却被弱化了。
汪惠仁还说,现在的文学创作,对比夏衍那一代的剧作家,文学介入现实的强度、力度、深度都远远不够。“为什么夏衍先生在他涉及到的文学领域都有代表性、示范性的力量?就是他有介入现实的勇气和路径,他找到了合适的方式。”
最令他震撼的是AI写贾宝玉结婚时,林黛玉气息奄奄,贾宝玉知道新娘是薛宝钗,但是他揭开盖头时在想,盖头这么薄,林妹妹会不会冷?
小说体现了福赛斯的全知全能,他懂情报工作,懂媒体,懂政治格局的“前世今生”,懂军事国防,懂航空技术,懂远洋海商……
今天的文艺青年,如果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设定为较高收入群体,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在中国——那么你应当读凯鲁亚克。
“水手计划·走向现场”艺术展呈现了19位青年创作者的作品,他们通过文学和艺术回应时代与世界的变迁。
一个富有才华的人应该得到的尊重,如果在人间失去,那就一定会由老天来补偿。所以,苏轼越是颠沛流离,人们便越相信他是“谪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