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发展数字人民币。”日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十五五”规划建议)出炉,并在加强建设金融强国部分中专门提及了“稳步发展数字人民币”的要求。
一直以来,数字人民币的定位问题都是业内讨论的焦点。早在2021年央行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中,就明确其定位于现金类支付凭证(M0),作为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满足国内零售支付需求,与实物人民币长期并存。
历经十余年发展,数字人民币已从理论研究迈入开放试点阶段,覆盖批发零售、教育医疗等多领域。记者获悉,截至2025年9月末,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累计交易金额达14.2万亿元,累计处理交易33.2亿笔,通过数字人民币APP开立个人钱包2.25亿个。
但在试点推进中,其M0定位的局限逐渐显现:不具备生息功能导致个人与企业缺乏持有动力,100%准备金制度则限制货币派生能力。
由此,不少专家建议,适时调整数字人民币功能定位,推动其从M0逐步向M1(狭义货币)、M2(广义货币)功能延伸。
比如,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明曾表示,应尽快把数字人民币的定位范围由M0扩展至M1甚至M2,这样才能全面拓展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推动数字人民币在国内外使用。
在此背景下,“十五五”规划建议的“稳步发展数字人民币”表述被赋予深层含义。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将进一步优化数字人民币管理体系,研究优化其在货币层次中的定位,支持更多商业银行参与运营。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2025外滩大会上也表示,为保障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加上价格预期相适应,同时提升商业银行和用户的积极性,应该对数字人民币的计量框架进行升级,同时通过币串和全局统一账本等业务技术特性,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货币服务。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强调,“稳步发展数字人民币”的稳步重在节奏和边界,在稳定金融体系的前提下,继续扩大试点与场景,但需把好技术安全、数据合规和风险隔离。
支持更多商业银行成为数字人民币业务运营机构。
目前,债市整体运行良好,人民银行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数字人民币不是简单地将法定货币数字化,而是通过可编程性、智能合约等功能,实现货币“智能化”。
对数字人民币的计量框架进行升级,并运用币串和全局统一账本等技术
国际贸易与离岸金融的缘分,从贸易诞生之初就已注定,贸易要突破地域与制度边界,必须依赖特殊的金融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