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氢能地位再次明确,新央企注资10亿布局|解读“十五五”

第一财经 2025-10-29 17:59:18 听新闻

作者:林春挺    责编:秦新安

氢能产业正从试点探索进入有序破局的新阶段

氢能再次迎来利好,其地位在国家级规划中再次得到明确。

10月28日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是氢能自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能源法》之后,再次被写入国家级高规格文件。

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兵兵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氢能被写进了“十五五”规划建议,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提振市场信心。

鸿基创能科技(佛山)有限公司(下称“鸿基创能”)首席执行官邹渝泉也向第一财经记者指出,氢能在未来的地位非常明确,一方面“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及氢能发展,将其作为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领域进行前瞻谋划;另一方面,这与国家长期推行的“双碳”政策目标高度契合。

新央企布局

近日,中国雅江集团有限公司的一个举措颇受关注。雅江集团是经国务院批准于2025年7月19日成立的中央企业,10月22日,其全资控股的中国雅江集团新能源有限公司完成了工商业注册,注册资本达10亿元。工商信息显示,雅江新能源公司业务覆盖风光发电、储能、水力发电等多元领域,并且明确将“站用加氢及储氢设施销售”业务纳入其中。

“这一举动表明,大型的国央企,尤其是能源领域的国央企,已经开始全面介入氢气制备、储存、运输和加注等上游环节。”邹渝泉向记者解释称,氢气端的供给,涵盖氢气的来源、运输等方面,是制约整个氢能产业链发展的主导因素,由于上游环节偏能源属性,其发展对氢能产业至关重要。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回顾氢能产业发展历程,自2017年起,受资本介入和锂电崛起带来的连锁效应影响,社会对氢能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并简单地认为氢能产业链相对简单。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大量企业涌入氢能领域,包括初创公司和其他行业公司切换赛道进入。实际上,氢能产业一度出现“虚火”现象。

邹渝泉认为,产业发展的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技术沉淀、资本沉淀,以及对实际应用场景的优化和探索。从长远发展来看,氢能产业若想实现健康稳步发展,需要集中形成一批有技术实力、有资本实力,并且对行业长期投入看好的企业,进而形成头部企业的联盟。值得欣慰的是,这一过程目前正在逐渐形成。

在氢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些不同声音。近年来,氢能车的应用和推广也一直未达到预期。但邹渝泉表示,过去几年里,氢能尤其是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有力地支撑着氢能产业离产业化和商业化越来越近。

以车辆价格为例,原来一辆49吨的重卡价格高达150万元至160万元,如今价格已经接近80万元。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车辆价格大幅下降,而系统价格更是从早期的1万多元降至现在的2000元以内。“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表明通过技术升级,氢能产业离商业化越来越近。另外,从车辆寿命和可靠性角度来看,现在大量车辆轻松跑10万公里,这为氢能车的大批量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邹渝泉说。

从氢气端的情况来看,也在逐渐改善。早期,氢能产业面临没氢可用、用氢难的困境;随后,虽有氢可用但价格昂贵;而如今,很多地方氢气价格逐渐形成合理区间,氢气供给正在逐步完善。以广东省为例,在广州,氢气价格已经降至30元/公斤以下,而此前的价格曾超过35元/公斤。

有序推进

尽管氢能在成本、供给端已取得一定突破,但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仍需跨越多个现实门槛。

卢兵兵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前,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向大规模商业化发展仍面临产业规模小、经济性不足,市场竞争力受限等挑战。因此,保持产业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于提升市场信心和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呼吁国家尽早出台下一轮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支持政策,建议在交通领域应坚定不移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让最接近市场化水平的车用场景率先落地生根,重点支持燃料电池商用车推广,在有条件的地方支持燃料电池乘用车示范。

而在多元化应用方面,卢兵兵表示,中国氢能在其他领域如化工、冶金、电力、建筑等方面应用较少,未形成规模化效应,氢能产业全行业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亟需通过政策的积极引导支持,进一步扩大氢能应用场景,激发全行业全领域终端用氢需求潜力,促进产业实现正向协同发展。

更重要的是,卢兵兵表示,燃料电池系统已经进入成本快速下降的通道,然而氢能制储运加环节却相对薄弱,制约着下游应用的推广。建议政策端加大支持力度,以氢气规模化应用为牵引,“两端发力”共同缓解终端用氢成本压力,同时构建氢能统一大市场,完善价格机制。

氢能行业资深专家李参成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氢能若要实现健康稳步发展,不仅需要取得更大的技术突破,还需配套精准的扶持政策,例如实行高速公路通行免费、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等。此外,氢能应用的各个环节也需协同发力。

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下称《报告》)指出,中国的氢能产业正从试点探索逐步进入有序破局的新阶段。根据《报告》,2024年中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突破3650万吨,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可再生能源制氢层面,截至2024年底,全球累计建成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超25万吨/年,中国占比近一半;应用层面,中国的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约2.4万辆,加氢站超540座,氢能在重卡、港口机械等领域的替代效应逐步显现。

“可以说,我国氢能产业正从试点探索进入有序破局的新阶段。”卢兵兵向记者表示,尽管眼下有一些“不看好”的声音,整个产业链承压较大,但政产学研企各方都在积极探索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新模式,产业正处于从示范期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过渡阶段,这期间会有阵痛和优胜劣汰。“相信随着产业结构不断演进,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将逐步发展壮大。”

“我们有理由对氢能产业持有一个长期谨慎乐观的态度。相信在政策引导、企业努力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氢能产业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邹渝泉说。

在中共中央于10月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介绍,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