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产总值由2017年的1377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580.9亿元,年均增长9.4%,高于全区GDP增速。初步预测,2025年1月至9月,全区海洋生产总值约2043亿元,同比增长5.4%;
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北钦防一体化等重大战略,高效服务保障重大项目,“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
完成整治岸线195公里,修复滨海湿地3324公顷,修复红树林1366公顷,营造红树林793公顷……
在广西,这类亮眼的海洋经济数据还有很多。第一财经记者近日在这里采访时了解到,广西发挥沿海的独特优势,做好海洋资源要素保障,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预警监测,推动海洋经济稳健增长,海洋经济已成为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在10月27日举行的“走进绿水青山”记者行活动启动仪式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副局长宁向军介绍,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五五”规划编制计划今年11月完成初稿,12月底完成征求意见稿。
他说,广西在生态优先、应保尽保的前提下,调整优化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从现有海洋功能区划面积释放出2419平方公里海域空间,使广西可开发利用海域面积扩大近1倍,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取得新突破。
今年9月27日,自然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以联合发文形式印发关于共同推进广西向海图强发展的通知,协同推进广西向海而兴、向海图强。
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4年,广西累计批复项目785个,涉及用海面积79.27万亩,项目投资额约2629.33亿元。今年1月至9月,全区批复(出让)用海项目(含国管项目)38个、涉及面积5849.1557公顷,涉及项目投资总额936.63亿元。

10月28日,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平陆运河马道枢纽工程现场,工作人员在介绍工程建设情况。摄影/章轲
平陆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全长134.2公里,工程总概算为727.19亿元,建成后将缩短西江中上游地区入海航程约560公里。28日,在钦州市灵山县平陆运河马道枢纽工程现场,钦州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陈远宣介绍,为做好平陆运河工程建设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自然资源部门统筹解决项目涉及的耕地保护、临时用地、民生保障等问题。
广西自然资源厅给记者提供的资料介绍,目前,平陆运河项目沿线土石方堆存场(弃土场)的土地复垦已全面启动,共涉及101个堆存场(弃土场),总面积3.76万亩。截至10月23日,累计完成69个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共涉及84个堆存场,占堆存场总数的83.17%;累计平整土地9312亩,回填表土6969亩,复垦种植3217亩,复垦种植面积占复垦总面积的8.55%。
灵山县自然资源局介绍,已选取土石方消纳点80个,预计可消纳土方量约2.3亿立方米,满足平陆运河工程(灵山段)设计开挖弃土石方需要的2.13亿立方米开挖量,共报批建设用地1067.23公顷。计划实施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修复项目、乡村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产业引导与布局共5大类项目。
北海市具有碧海蓝天金不换的生态优势。但前些年,长期粗放发展的临海工业、水产养殖等对冯家江入海口造成极大污染,严重威胁着邻近海域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安全。对此,北海市以“生态立市”为本,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实施了基于自然的陆海统筹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冯家江流域是贯穿北海市区的水体主动脉,是陆海统筹,联动治理的核心。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冯家江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约23亿元,通过水环境治理、生态护岸改造、水产池塘改造、红树林保育和恢复等措施,恢复冯家江入海通道,保护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目前,冯家江流域已铺设27.7公里截污管线,建设了19座污水设施每年消减主要污染物1366吨,减少污水排放1650万吨。长期处于劣Ⅴ类水质的冯家江已达到或优于准Ⅳ类地表水的标准。北海市银滩公园海水浴场水质优良率从2019年度的20%,大幅提升至2020年度的64.28%。入海口处发现中华鲎、绿海龟等海洋珍稀动物。流域分布的17种红树植物生长状况明显好转。

10月30日,广西北海市铁山港作业区公用码头。摄影/章轲
铁山港是广西北部湾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港口物流、布局重大临海工业、拓展对外贸易的重点区域。北海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陈石勇介绍,近年来,北海市自然资源部门在规划服务、用地要素保障等方面全力支持港口码头建设,在编制《北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过程中与《北部湾港总体规划》的进度深度衔接,加快推进铁山港工业区详细规划编制。聚焦企业用地成本问题,灵活运用用地政策,降低项目用地成本。
北海银滩中区(电建港-原咸田港段)岸线综合生态整治修复工程总投资3720.97万元,完成修复滩岸线3.3公里,修复沙滩面积约16.72公顷,退陆、还海面积约4.04公顷。项目建成后,银滩景区东、西两片沙滩岸线得以实现连通,恢复了银滩沙滩岸线的生态系统。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广西北部湾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10个,总投资近40亿元,涵盖入海河口、红树林、珊瑚礁等,整治岸线195公里,修复滨海湿地3301公顷,营造红树林1371公顷。北部湾近岸海域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超300头,在涠洲岛识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布氏鲸数量超70头。
10月28日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坚持陆海统筹,提高经略海洋能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巩固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优势,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
建议还提出,实施海洋调查和观测监测,推进海洋能源资源和海域海岛开发利用,加强重点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强化深海极地考察支撑保障体系。坚定维护海洋权益和安全,提高海上执法和海事司法能力。
宁向军告诉记者,广西在全国率先发布省级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为广西海域生态状况开具详细“体检报告”,还争取专项国债资金支持,组织实施总投资近10亿元的广西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项目体量在全国排名第二,实现了对全区沿海12海里实时观测,建成覆盖14280平方公里海域的海洋观测网络,填补了广西90%海域无观测能力的空白,为保护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