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A股上证指数突破4000点,2025年“未来20·中国A股上市公司成长力调研”终评会于10月28日成功举办。
“未来20”成长力调研由第一财经、安永(中国)、矽亚资产管理联合发起,是A股市场首个系统性跟踪评价中小市值企业的评价项目。

今年是调研开展的第二个年头,7月份完成初评后,主办方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对入围企业进行了密集实地走访。10月28日,评委会综合初评分数与调研情况,审议表决出18家已调研入围企业和7家推荐入围企业。最终榜单将在完成风险合规复核后正式形成,并于12月举办的“未来20·中国A股上市公司成长力年会”上揭晓。
第一财经总经理汪钧会上称,通过“未来20”入围企业的成长轨迹,能更宏观地观察到中国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汪钧强调,调研的核心价值不仅在结果本身,更在于其传递的“观察视角”。因此第一财经也致力于将对调研的记录和传播,转化为价值输出的重要载体。第二届“未来20”及后续活动需在新格局下深化对内容价值的思考,推动内容建设与活动主线深度融合,从而承载更丰富的内涵、更好地传递中国产业升级的故事。
制造业占比提升,产业链延伸成新趋势
中小市值上市公司作为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其健康发展既是完善产业结构、释放创新活力的关键一环,也是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覆盖面与精准度的重要实践。
上海嘉定新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玉华致辞时表示,为进一步扩大嘉定新城在产业中的影响力、深化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共生,2025年新城公司继续以联合主办方的身份,全力参与,为嘉定新城产业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据王玉华介绍,目前,嘉定新城正积极布局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构建“1+5+X”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围绕建设“智慧数字之城”一大核心目标,重点构建“数字、智能、低碳、健康”的核心区未来产业框架,发展工业互联网、芯片设计、高端医疗、绿色低碳、金融科技等重点方向,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创新领域。加快打造嘉定新城中央活动区科创总部集聚区和研发片区,为落地入驻企业提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支持。
安永大中华区业务主管合伙人毕舜杰在会上表示,相较首届“未来20”调研,第二届参与企业对奖项的认知度与积极性显著提升,参评热情较去年明显高涨,企业对自身成长力的展示意愿更强。

谈及当前市场环境,毕舜杰指出,年内资本市场信心明显回暖,正值A股上证指数突破4000点,安永内部业务线亦保持高活跃度,IPO项目积极推进,香港市场部分项目甚至创下超8000倍的超额认购纪录。但他同时强调,市场行情火热之下,企业转型挑战不容忽视:“无论是政策规划带来的机遇把握,还是AI等技术冲击下的行业变革,企业家正持续应对多重考验。”
矽亚资产管理董事长张兰丁则以一组数据揭示了成长企业背后的经营难点。他指出,中国民营经济韧性背后藏着激烈洗牌:2020年全国民营企业数量为4076万家,过去5年间,每年官方注销民营企业超300万家,累计注销达1500万家;而到2024年,民营企业总数已增至5700万家——这意味着期间新注册企业约2700万家,但市场呈现明显的“头部集中、尾部收缩”趋势,中小企业生存空间面临挤压。

聚焦上市公司层面,矽亚资产管理持续跟踪的3878家市值小于100亿的上市公司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间亏损企业达1385家,占比35.12%,即便在中小市值上市公司中,业绩两极分化依然严峻;更值得关注的是,过去十年间,这批企业中有2076家更换了大股东,折射出中小市值企业经营的持续挑战。
那么民企大洗牌后,谁在突围?在张兰丁看来,企业成长力调研的意义,是要挖掘那些穿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优质标的。
毕舜杰介绍时也提到,基于今年宏观背景的变化,本届调研在专业性上进一步升级,包括合伙人及合作伙伴均通过现场尽职调查、深度面访等方式,对入围企业进行细致评估。他相信,“未来20”活动的影响力将随时间推移不断扩大,成为观察中小市值企业成长的重要窗口。
具体从本届调研的中小市值企业来看,制造业企业占比显著提升,也更贴合其行业集中属性。另外,企业开始做产业链延伸,有的是通过并购的方式整合上下游,有的是通过布局新的工业制造或者机器人等,培育第二、第三增长曲线成为盈利企业的推动力。
第一财经常务副总经理杜坚在会上表示,研究中小市值上市公司的成长力,不仅是对经济发展生力军的价值发掘,更是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积极引导。今年的调研挖掘了一批优秀中小市值上市公司,这些企业在产品、研发、产业链协同、市场拓展与国产替代等关键领域,形成了值得市场关注的新模式与新趋势。

杜坚也提到,很多企业的产品策略,正从通用型走向场景化,它们以深度理解用户工艺为基础,在细分市场中建立难以替代的客户黏性。有的企业,正在完成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布局”的研发升级,构筑自身跨周期的技术储备。此外,不少中小制造业企业不再是被动地嵌入既有供应链,而是凭借快速响应、柔性生产和联合研发能力,在关键环节成为“链主”企业的重要伙伴,完成强链补链的使命。
实地走访深度调研,捕捉中小市值企业的成长密码
在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中小市值企业正以技术深耕与创新突破展现强劲生命力。此次“未来20”成长力调研通过优化评审机制与深度调研,力求精准捕捉企业成长密码。
“数据与实地走访的感知差异显著,走进企业才能真正触摸其生命力”。矽亚资产管理首席执行官陈加凤称,今年的评审机制也进一步升级优化,从而更精准的实现风险把控与问题聚焦。

陈加凤具体梳理了三大优化方向:首先是,在前端量化筛选企业后,新增行业风险提示环节,重点针对行业风险性及周期性产能过剩问题提出预警,强化对企业潜在挑战的前瞻性评估;其次是,面访问卷设计大幅迭代,问题更贴合企业核心发展与运营管理痛点;此外增设了企业评分表,由各面访小组代表打分,通过量化指标更直观地衡量企业成长性与综合表现。
陈加凤强调,调研价值不仅在结果,更在过程中对企业特质、产业关联的深度感知。这也令投资决策更扎实,为理解中国“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密码提供了鲜活样本。
终评会上,安永大中华区业务拓展部合伙人蔡家赞从行业特质视角,分享了调研核心发现与企业成长密码。

据其介绍,从本次对中小市值企业的整体扫描来看,样本企业整体经营与财务状况普遍稳健,多数展现出较强的现金流管理能力与可持续增长韧性;其中,深耕细分赛道并具备技术或模式优势的企业尤为突出,已成长为行业“隐形冠军”。
关于企业发展诉求,调研显示,绝大多数中小市值企业对扩大生产、拓展商业渠道及资金出海表现出明确积极性,重点聚焦新市场布局、数智化转型及全球化拓展。从产业差异看,先进制造与生物医药类企业更侧重研发投入与产能扩张;智能装备与自动化类企业则在扩大生产的同时,加速向“智能+服务”模式转型。
“这些企业不仅基本面扎实,更具备清晰的战略视野与成长动能。”蔡家赞称,安永方面高度看好其未来发展潜力,并期待通过专业服务助力更多中小市值企业实现高质量跃升,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从区域视角,第一财经金融市场研究中心执行副总监武斌分析了企业成长共性和特征。他称,本次调研共走访14个城市,入围企业地域分布呈现显著集群效应:长三角以装备制造、高端制造为核心,智能传感器等产业突破带动产业链升级与集群发展;珠三角企业更聚焦新材料研发与传统产业应用创新;西部区域中,西安等地的重装备制造展现出独特优势。

“这印证了中国产业布局深植于区域资源禀赋,不同地区依托自身基础形成了差异化发展路径。”武斌分析道。值得注意的是,宁波入围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初评阶段已有5家企业入选,反映出当地在产业升级中对智能传感器、高端装备制造等赛道的精准布局。
谈及企业共性,武斌认为,入围企业均以核心领域技术优势为根基,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探索商业突破。更注重将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策略,是其突围的关键。
从企业到产业升级,专精特新重塑中国制造
在最后的独立评审点评环节,与会专家也围绕行业创新、企业价值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展开了多维度探讨。
秦朔朋友圈发起人、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秦朔强调,中国制造业的升级逻辑已从“横向外延扩张”转向“纵向深度突破”;过去依赖全产业覆盖的发展模式,如今正通过各个垂直环节的技术攻坚与创新实现脱胎换骨。

在秦朔看来,许多龙头企业的崛起离不开专精特新的供应链企业的支撑,这些企业虽未必拥有高产值,却以技术壁垒成为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主导行业标准制定,部分领域已迈向“无人区”探索。
此外,调研活动本身已极具专业性与深度,但要通过更广泛的传播,体现出这不是简单的企业评选,而是中国产业整体升级的缩影。”秦朔指出,专精特新不仅是企业标签,更是中国制造业从大到强的关键密码,这些“默默无闻”的企业,正书写着“中国制造”的新高度。
盛石资本董事长周道洪强调企业的创新价值、创新溢价,强调创新对企业价值的引爆效果。他分析称,存量经济时代,中国经济走向将呈现二大重要演变趋势:首先,创新驱动逐渐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创新经济逐步渗透和取代传统经济,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发育的内在逻辑;其次,证券化程度持续提升,实体经济中更大比重的收入和利润,通过证券化及并购重组,逐步向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转移,其中创新溢价正成为资本市场亮丽的风景线。

他直言,从资本市场视角审视,“未来20”的评价指标今后需要高度关注资本市场创新溢价趋势。中小市值上市公司中,一些引领技术变革、重塑产业格局的创新样本在度过爬坡阶段后,或将出现价值引爆,推动公司估值几何级数甚至指数式增长。而这些企业在前期发展阶段,其财务报表、财务指标往往是不耐看的,很容易因为传统估值标准和逻辑而排除在榜单之外。他建议引入评价“回头看”机制,在每年发布“未来20”榜单时,对上一年榜单中的企业市值表现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榜单外市值高增长的企业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为后续优化评价体系提供借鉴和启示。周道洪认为,“未来20”的意义在于通过持续聚焦创新,为中国经济转型与资本市场升级注入风向标价值。他特别提醒,企业在技术路线、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潜在致命风险,也需进一步关注。
共探调研升级路径,“未来20”构建企业成长生态枢纽
从投资视角到机制优化,独立评审团也提出要强化评选的前瞻性、样本多样性及资源对接功能,推动“未来20”从结果导向转向生态构建。
前西部利得基金总经理贺燕萍结合投资视角提出了调研的深化方向,她表示,本届调研延续了首届的扎实基础,企业传统主业稳定性突出,第二曲线拓展与创新能力虽有显现,却尚未充分挖掘出具备深度潜力的“种子选手”。

从投资维度看,贺燕萍认为,评选以技术为核心标准,企业胜出关键在于技术迭代能力与发展稳定性;但立足长期,需强化前瞻性。“权益投资兼具艺术、科学与审美属性,其核心在于前瞻性判断。”她坦言,当前19家入围企业存在同质化倾向,未来需规避这一问题,强化差异化价值挖掘。
针对调研的长周期价值,贺燕萍提出,企业不仅需要评选认可,更需要品牌塑造、战略指引等,这也是“未来20”后续可以深化的方向。”她认为,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既能保持评选的专业性,也能为中小市值企业从“技术突破到价值成长提供全链条支撑,让“未来20”真正成为培育产业新动能的孵化器。
中企华公司执行总裁、全联并购公会理事高文忠也围绕企业未来成长性与调研优化方向,提供了新视角。

针对企业成长性评估,高文忠强调需兼顾“硬数据”与“软实力”,更精准识别长期价值企业。
他指出,部分企业已在核心能力拓展上取得成效——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并购整合探索新增长支线,并在技术攻关、海外市场拓展中展现潜力;但同时需关注研发投入与短期业绩的平衡,如个别企业近年财务数据波动,便需审视技术投入与商业化落地的节奏。
关于评选机制,高文忠建议优化样本多样性。既要看企业当前财务表现,更要挖掘未来成长性强的潜力股,避免因数据筛选遗漏具备核心技术的隐形冠军。
此外,针对调研的长效价值,高文忠提出搭建资源对接平台的重要性。“未来20”逐渐成为链接技术、资本、市场的枢纽,为企业提供多元化发展支持,也为中小市值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