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独家|AI医疗影像独角兽数坤科技再冲IPO

第一财经 2025-11-03 13:07:39

作者:健闻咨询    责编:郁赟

数坤科技已启动IPO准备工作,并认为当前市场提供了有利的窗口期。

近日,《健闻咨询》从接近数坤科技的消息源处获悉,公司已经在内部启动IPO相关的准备工作。

另一位知情人士则透露,数坤科技从去年就开始准备上市相关事宜,其背后的投资人也给出了明确的建议,认为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窗口期,“目标肯定是尽快,因为市场给到的机会不会一直都有。”

数坤科技成立于2017年,是AI医疗影像赛道的明星企业,2021年完成D轮融资后,估值一度达到94亿元。截至目前,数坤科技总共获得了19张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是行业内获证最多的公司。

此前,数坤科技投资方之一、远毅资本创始人杨瑞荣在接受《健闻咨询》专访时曾透露,数坤科技大概率将在2025年实现盈利。另一位接近数坤科技的投资人也表示,数坤目前的营收比较可观,完全能够满足港股的发行条件,“最难的时候基本已经过去了”。

AI医疗影像曾经是一条风光无限的赛道,2017年和2020年,它曾先后借助资本想象和政策机遇掀起过两轮狂热浪潮。但当商业化的困境无处藏匿时,行业拐点也随之到来——2021年,推想、数坤、科亚医疗等最受瞩目的几家头部公司赴港IPO,却纷纷折戟,最终只有鹰瞳科技一家上岸。

进院渠道单一、盈利模式不明,是市场对AI医疗影像商业化顽疾的共性评价。但在更细微的观察视角中,这个行业始终有其自身的信仰和存活之道,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分化”——有人持续拿证,有人卖身重组,也有人起死回生。杨瑞荣曾经说过一句现在看来颇有远见的话,“当行业向下走时,数坤可以把其他竞争对手都熬走。”

熬走了竞争对手,等来了行业的上升周期,或许是当下这一刻数坤科技的最大底气。今年以来,全球资本市场的大环境有所改善。以港股为例,截至今年8月,共有14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在港交所上市,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此外,还有36家相关企业排队等待。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也释放了积极信号。2024年11月,国家医保局首次将AI辅助诊断纳入《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虽未开放单独收费,但为医院与AI企业探索服务分成提供了政策依据。

某种程度上,数坤科技此番重启IPO进程,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资本化尝试,更是一个细分行业的风向标。不管成功与否,它都将代表市场对整个AI医疗影像赛道商业化能力的新一轮评判。

重启IPO,现在是一个好时机吗?

数坤科技的第一次IPO,站在了医疗影像AI赛道的顶点——2021年,数坤科技作为业内的第四家企业,赴港申请IPO。在数坤科技之前,科亚医疗、推想、鹰瞳科技相继在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巧合地是,就在数坤科技递表的第二天,鹰瞳科技通过港交所聆讯,成为AI医疗影像第一股。这极大地鼓舞了行业的信心,彼时市场对于AI医疗影像赛道的判断是,即将迎来一轮上市潮。

就连数坤科技背后的投资人也一度以为行业的收获期来了。一位核心投资人告诉《健闻咨询》,2021年正是他预估的资本回报期,如果数坤科技顺利上市,将给他们带来极为丰厚的回报。

然而局势的变化颠覆了大多数人的想象,数坤科技的IPO以失败告终。彼时,数坤科技正处于埋头拿证的高产时期,即便已经完成七轮融资、估值飙升至94亿元,但依然处于亏损状态。IPO梦碎后,数坤科技已经不太可能在萧条的资本市场中拿到新的融资。

失去供血后的公司想要生存下去,赚钱是唯一的出路。

早在第一次申请IPO前,数坤科技就已经与飞利浦达成合作,将AI产品和飞利浦的医疗器械设备一起打包销售卖进医院,并获得了数千万元的业绩。但这一模式带来的帮助有限。

据接近飞利浦的业内人士透露,飞利浦和数坤双方确实都有捆绑销售的需求,但早期的AI产品还不够成熟,也没有明确的收费项目,所以在医院里卖不上价,销量也有限,“只能算是一种营销方式而已。”

更重要的是,飞利浦没有像联影医疗一样长远布局的打算,半路组队的飞利浦和数坤科技,比起联影医疗与联影智能这对“亲父子”,并不占优势。

为了解决支付的难题,数坤科技将目光瞄准了两个方向。

一是基层市场。相较于医疗资源丰富的大城市,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医生诊疗水平参差不齐、服务能力有限等问题。在这样的场景下,AI医疗影像产品发挥作用的空间显然更大。

数坤科技董事长毛新生曾在一次发言中表示,“年轻医生是最需要赋能的,数坤的AI技术正在帮助基层的年轻医生,在影像诊断中获得与三甲医生同样的水平。”

在苏州市吴中区,数坤科技与政府部门合作打造了“数字人体智慧健康服务项目”,居民只需要一次低剂量CT检查,就能借助AI技术同步完成肺癌和冠心病风险的精准评估。后来,基于在吴中等地的成功经验,数坤科技又将这套数智集成解决方案推广至北京昌平、河北保定、宁夏中卫、深圳福田等多个地区,希望实现规模化复制。

另一面,数坤科技也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目前,数坤科技已有多款AI产品通过美国FDA与欧盟MDR CE认证,并且在全球超过5000家医疗机构投入日常使用。

这些商业化策略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一位接近数坤科技的业内人士透露,比起2021年赴港交所递表时超1亿元的亏损,“数坤现阶段已经没有现金流方面的压力,更容易受到二级市场的认可。”

更重要的是,当前正处于资本市场的窗口期,“现在是最近几年里二级市场表现最佳的一个阶段,融资规模与发行价格都更好一些。如果错过窗口期,后续大环境再发生变化,数坤科技想要推进IPO进展将会更难。”有投资人表示。

自2021年招股书过期后,数坤科技在IPO方面的动态一直备受关注。2023年,有消息称数坤科技内部开始筹备上市事宜,即将向A股交表;今年7月,又有媒体披露数坤科技IPO辅导新进展,拟登陆科创板。

于数坤科技而言,这或许是蛰伏数年后终于等来的,进入二级市场的最佳机会。

如若上市,会开启一波新周期吗?

曾经备受关注的那一批AI医疗影像头部企业,在最近几年的行业低谷期里走上了命运迥异的道路,有的黯然卖身,有的破产重组,有的淡出行业视线,也有的依旧在持续创新、探索商业化,守住行业第一梯队的地位。

数坤科技毫无疑问是后者,在行业困境中闯出一条生路,再次站到了二级市场的门前。

对于数坤科技能否顺利进入二级市场、如果成功上市表现又将如何,投资人们的看法也各不相同,但一个底层的逻辑是一致的——在此刻接受市场检视的数坤科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自己,而是AI医疗影像这个行业。

“相比于2021年的时间节点,当下市场对于AI的理解是有一些不同的。”投资人陈安安指出,自从两年前ChatGPT出世后,市场普遍认为AI技术比从前更具有落地性,整个大市场对AI应用的认可度比以前更高了。

但回到医疗影像AI这条细分赛道来说,商业化落地的难题依然存在,“公立医院作为主要的买单方,在产品采购、医保支付等方方面面都要受到政策影响,即便认可你的产品,也未必会为之付费。”

陈安安认为,相比于四年前上市的鹰瞳科技,数坤科技所选择的商业模式更易跑通,“鹰瞳当年发行时间点把握得很好,但从它上市后的表现来看,实际上是失败的。股价一路下行,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被资本市场认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商业模式存在问题。”

在医疗AI的商业化道路上,鹰瞳科技与数坤科技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鹰瞳科技早期的营收主要来自于与民营体检机构的合作,采用按次收取服务费的模式。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这一模式未能完全走通。2021年~2024年间,鹰瞳科技的年度亏损分别为1.4亿元、1.8亿元、1.3亿元和2.6亿元。鹰瞳科技近年来也在尝试调整商业化路径,将客户重点转向了各级基层医院,合作形式也随之变得更加多元,覆盖了单纯的软件销售以及软硬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等模式。

相比之下,数坤科技的收入则主要来源于向医院直接销售“数字医生”AI软件产品。这种以解决临床实际需求为核心的模式,让其产品更快速地融入到医院的日常诊疗流程中。从目前的市场覆盖来看,数坤科技的产品已在全国数千家公立医院实现临床落地,商业化进程更为深入。

至于数坤科技未来的命运,陈安安认为还是要取决于其具体的业绩表现,“最初上市的时候可以讲故事,但所有的问题最终都会在你的报表被披露,能不能得到市场和机构的认可,是大家用脚投票的结果。”

另一位二级市场的投资人李青则是对AI医疗影像赛道整体信心不足,“一级市场投资人的出发点是拥抱,二级市场投资人的出发点是质疑。”

李青认为,AI医疗影像目前尚未出现足够成熟的产品。“假如诊断结果出现错误,谁来为此负责?如何量化产品对医生诊断工作的帮助并进行定价?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医疗诊断不同于其他AI应用,不能仅依据概率分布的底层思维对病人的疾病进行诊断,核心原因是目前的模型技术还不够成熟,与传统有经验的阅片医生相比,还存在很多缺陷,无法形成闭环。

“可能在某些场景下,AI的效率比医生更高,比如阅片。但医院里看病诊断并不是完全以效率为导向的,最终需要获得相对有效的结果,这是一个多维评价体系,不能只从效率出发。”李青表示,这也意味着,AI医疗影像短期内还无法完全打开国内的市场空间,商业化落地依旧受限。

从依赖资本输血到探索基层落地、国际市场,数坤科技的转型折射出行业从狂热走向务实的必然路径。在政策支持与市场窗口期的背后,AI医疗影像仍面临着技术可信度、支付机制与如何嵌入诊疗闭环的长期挑战。

数坤科技能否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答案或将决定一批同行者的命运——这一次,市场等待的不再是故事,而是实实在在的盈利能力与商业价值。​

(为保护受访人隐私,文中陈安安、李青皆为化名)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