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今年前三季度,传统基建巨头的日子不算“一帆风顺”,八大头部建筑央企中,有五家营业收入出现下滑,七家净利润表现缩水,甚至有企业降幅超过四成。
受房地产与基建放缓的影响,基建龙头们正走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因过往业务体量较大,要实现业绩持续增长压力不小,对应收账款的控制也是一大挑战。
不过,近年来建筑央企正将目光转向海外,在东南亚等国家接连签单,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工作,海外基建市场涌现的机会,成为其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

海外签单逆势增长
十一月初,在美洲巴拿马运河畔,巴拿马运河第四大桥东主塔承台首层混凝土正式开始浇筑,标志着这项巴拿马“最重要的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公开信息显示,巴拿马运河四桥主桥全长965米,是目前中资企业在拉美地区承建的最大单体桥梁项目,也是目前中巴两国最大规模的经贸合作项目。
据悉,中标该项目的是中国交建和中国港湾联营体。项目建设过程中,预计可创造3000个直接就业岗位;项目建成后,将改善运河两岸约200万人的出行。
中国交建是我国的基建出海龙头之一。近几年来,中国交建拿下的类似海外业务数量不少。2023年,该集团境外新签订单3197.46亿元,同比增长47.50%;2024年境外新签订单3597.26亿元,同比增长12.50%。2025年前三季度,该集团新签合同1.34万亿元,其中境外新签合同额2840.58亿元。
目前,中国交建在海外的业务范围涉及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等,截至2025年6月30日,该集团共在13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
据第一财经梳理,目前国内基建巨头“出海”力度都不小。更显著的对比是,海外各类工程基建订单逆势增长,正成为这些集团新的增长极。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中铁新签合同额15849.2亿元,其中境内新签合同额14182.8亿元,同比增长1.0%;境外新签合同额1666.4亿元,同比增长35.2%。
同期,中国铁建新签合同额15187.65亿元,其中境内业务新签合同额13139.44亿元,同比下降3.96%;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额2048.21亿元,同比增长94.52%。
中国电建前三季新签合同额9045.27亿元,其中境内6907.73亿元,同比增长0.83%,境外2137.54亿元,同比增长21.45%,占总合同额的比重达23.63%。
中国能建前三季新签合同额9927.75亿元,其中境内新签合同额7280.98亿元,同比减少3.43%;但境外签约额同比增长12.67%,为2646.78亿元。
即便是业绩压力最明显的中国中冶,前三季度新签合同额为7606.7亿元,同比呈现下降14.7%,但其新签海外合同额为669.0亿元,同比增长10.1%。
今年来,海外签单增幅最大的是中国铁建。该集团管理层表示,公司高度重视海外业务发展,落实“海外优先”战略,签约了中吉乌铁路、沙特国王大学、坦赞铁路激活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主要分布在非洲、拉美、中东等地区。
重大项目向头部聚集
传统基建巨头海外“掘金”,背后有何原因?对此各家公司均有相应观点。
在今年中期报告中,中国交建表示,今年以来国际局势变乱交织、地缘冲突延宕升级,但科技变革、产业变革催生出诸多新业态、新模式,基建行业发展面临新一轮整合,各国政府对于通过基础设施拉动经济的意愿进一步增强。
尤为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中非“十大伙伴行动”以及若干多双边合作机制项下的系列部署安排,都为海外基建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此之下,重大项目、优质项目正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聚。
中国电建给出了更细分的理由。该集团在中报中表示,目前全球基建投资缺口扩大,根据G20全球基础设施中心预测,到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与现有投入之间的缺口将达15万亿美元,其中亚洲占比超60%。
不仅如此,当前海外基建需求多样,并非只有传统的工程建设。麦肯锡数据显示,2023~2030年全球低碳基础设施投资规模预计达9.2万亿美元,可再生能源电站(光伏/风电)EPC合同占比将达35%,新能源、储能出海成为发展趋势。
新能源之外,海外矿业工程也持续走强,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矿产资源建设开发投资将增加3万亿至4万亿美元;此外,数字化飞速发展为能源产业带来新机遇,比如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等。
西部证券认为,目前海外工程增长趋势较好,近年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持续增长,“一带一路”新签占比基本保持80%以上,未来仍具备发展空间。
从各国的重大工程看,印尼计划将首都从雅加达迁至努山塔拉,并将推进2300公里收费公路建设;越南2025年计划完成约50个交通运输项目;泰国将投入超过1万亿泰铢,用于建设5条新轨道交通线路,未来9年内投入超过85亿泰铢用于水路交通建设;新加坡未来三年将推出逾5万套预购组屋等。
今年来,包括中国交建、中国电建等出海力度较大的巨头,均相继披露各类大单。
10月29日,中国电建宣布,下属子公司和秘鲁国家卫生投资计划署,签订了秘鲁皮乌拉大区高复杂性医院设计与施工项目合同,合同金额约65.68亿元。该项目位于秘鲁北部皮乌拉大区皮乌拉市,主要工程内容为新建一所医院。
10月10日,中国电建宣布,公司下属联合体与沙特阿菲夫可再生能源公司,签订了沙特阿菲夫1光伏和沙特阿菲夫2光伏项目合同,合同金额折合人民币分别约为58.43亿元、58.76亿元,合计约117.19亿元。
弥补业绩增长“颓势”
头部建筑央企集体“出海”,背后更重要的还是业绩及增长因素。
据第一财经梳理,今年前三季度,头部八大建筑央企中,仅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国化学实现营收规模的增长,同比增幅分别为3.04%、9.62%、1.26%,期内营收分别为4391亿元、3235亿元、1358亿元。
其他头部建筑央企如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前三季度营收分别为15582亿元、7738亿元、7284亿元、5139亿元,同比降幅分别为-4.2%、-5.45%、-3.92%、-4.23%。业绩变动最大的是中国中冶,期内营业收入为3350亿元,同比降幅达到-18.78%,缩水接近两成。
归母净利润的变动更为显著。今年前三季度,头部八大建筑央企仅中国化学归母净利增长10.28%,其余几家头部的实际核心盈利均不同程度下滑。
净利下滑幅度最大的中国中冶,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70亿元,同比减少41.88%;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为8.71亿元,同比下降67.52%。
其次是中国交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5139亿元,同比下降4.2%;归母净利润为136.5亿元,同比下降16.1%;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17.0亿元,同比下降13.5%;期内经营现金流净额为-657.9亿元。
中国中铁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74.9亿元,同比下降14.97%。业绩下滑主要由于整体营业总收入下降、毛利率小幅回落。其中,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收入同比下降7.52%,设计咨询和装备制造板块,对整体盈利贡献也有限。
此外,中国电建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391.06亿元,同比增长3.0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4.74亿元,同比下降14.86%。业绩下滑主要由于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以及盈利能力有所减弱。
从业绩的角度看,建筑央企拓展海外市场,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其营收增长“疲态”。
以中国中铁为例,上半年该集团在境内地区实现营业收入4755.31亿元,同比下降 6.83%;但在境外地区实现营业收入 369.71亿元,同比增长 8.34%。
同期,中国铁建实现境内营业收入4521亿元,同比减少-6.84%,毛利率9.03%减少0.27个百分点;境外营业收入370亿元,同比增加20.29%。
中国银河证券表示,从海外收入角度看,八大建筑央企在国内的营业收入比重普遍较高,海外业务占比均低于25%,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该机构认为,“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基建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启动,东南亚成为最大受益区域,工业化进程加速将带动基建需求不断攀升;国内项目毛利率下滑,利润空间被压缩,中企出海将是大势所趋。
我国具备主动运筹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
据徐宾观察,A股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仍逐渐提升,反映出中企出海热度持续上升。目前,A股公司上半年的海外收入平均占比,从去年同期的约11%上升到13%至14%。
现在中资企业出海到非洲去投资,是非常好的窗口期。
今年以来,贸促会审批组展单位出国展览项目1623个,计划办展面积95万平方米。
商务部发言人表示,希望美方为包括TikTok在内的中国企业在美持续运营提供开放、公平、公正和非歧视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