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海洋治理进入深度调整期,中方建议深化务实合作

第一财经 2025-11-06 14:25:19 听新闻

作者:章轲    责编:计亚

AI速读
节省3分钟阅读时间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前述内容由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智能生成,相关AI内容力求但不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请用户注意甄别,第一财经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您有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联系我们 yonghu@yicai.com
当前,应对气候变化、防治海洋污染、推动蓝碳增汇、实现航运脱碳、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全球刚性需求。

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现有治理体系难以应对新问题、全球海洋治理的理念和模式正在转变、新兴议题推动治理体系重构……当前,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已进入深度调整期。

在今天(11月6日)举行的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式上。多位官员和专家学者表示,作为海洋大国,中国正逐步从全球海洋治理的“后来者”转变为“贡献者”。随着中国海洋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专家们表示,展望未来,全球海洋治理将更加注重公平、合作与可持续,各国应携手共进,完善国际海洋法律体系,加强国际组织协调,拓展合作领域,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合理、包容高效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将发挥更大作用,为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作为全球海洋治理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共同发展的宏大叙事中,积极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式上,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在主题发言中表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防治海洋污染、推动蓝碳增汇、实现航运脱碳、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全球刚性需求。

数据显示,全球海洋经济规模每10年翻一番,已占全球GDP比重的4%以上,到2050年全球海洋经济规模增加值或将达到5.2万亿美元。海洋经济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蓝色引擎。

但同时,当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海洋污染等问题相互交织,全球有3000多个主要港口正面临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等灾害的直接威胁,全球贸易和价值数千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面临风险。

“协作共治成为应对全球挑战的国际共识。”孙书贤介绍,中国建设性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秩序。今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

11月6日,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式现场。摄影/章轲

专家介绍,近年来,科技创新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关键支撑。目前,海洋观测、探测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等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深水、绿色、智能、安全”在海洋领域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联合国发起的“海洋十年”行动,也进一步凝聚全球科学力量,并将产生变革性的海洋解决方案和有效的治理工具。

与此同时,中国也牵头发起了海洋大科学计划,围绕气候与生态研究的前沿方面,发起实施“海洋负排放”“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在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海洋观测预报与防灾减灾、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空间规划、蓝色经济、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建设等领域实施了100余项“小而美”“惠民生”项目。

开幕式上,鹭江创新实验室正式发布中欧蓝色发展投资基金。该投资基金由鹭江创新实验室等国内外资本机构和上市企业共同发起,首期募资规模20亿欧元,并在此框架下设立人民币基金100亿元。基金重点投向可持续蓝色经济与产业领域。

同期还发布了深海生境智能认知与探索多模态大模型和人工智能海洋大模型瞰海。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唐冬梅介绍,深海生境智能认知与探索多模态大模型是联合国“海洋十年”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下的公共科技产品和核心成果之一,旨在通过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深海数据稀缺的瓶颈,实现对深海典型生境的智能模拟和预测。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马超飞介绍,人工智能海洋大模型瞰海是我国首个“遥感-重构-预测”全链路海洋AI大模型,实现了对海洋环境的深度透视与前瞻预测,为推动海洋环境监测体系的重构与升级,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孙书贤在上述主题发言中表示,未来,各方应加强理念与战略对接,增进利益融合,以海为善,以海为伴。携手应对海洋领域气候变化,开展蓝色碳汇和海洋减排合作,联合开展海洋重要生态系统监测和健康评价,共同发布海洋环境状况报告,提高海洋环境污染防治能力。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蓝色家园。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