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自然资源部:开展海洋碳汇核算,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第一财经 2025-11-06 19:15:41 听新闻

作者:章轲    责编:计亚

AI速读
节省3分钟阅读时间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前述内容由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智能生成,相关AI内容力求但不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请用户注意甄别,第一财经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您有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联系我们 yonghu@yicai.com
目前正在组织推进海草床和滨海盐沼方法学的编制工作。

未来五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推动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在今天(11月6日)下午召开的2025蓝碳国际研讨会暨西太平洋蓝碳生态系统修复研讨会上,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一级巡视员闫宏伟在发言中说,该部已组织编制了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红树林方法学,于2023年正式发布,推动海洋碳汇纳入国家碳交易体系。“目前,我们正在组织推进海草床和滨海盐沼方法学的编制工作。”他说。

蓝碳即海洋碳汇,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首次提出蓝碳概念。研究结果显示,海洋碳储量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

我国自2015年起在相关政策中将蓝碳增汇纳入温室气体控制手段,并探索建立蓝碳标准体系和交易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实施海洋调查和观测监测。加强重点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闫宏伟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是全球少有的同时拥有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

他说,近年来,自然资源部持续推进红树林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海洋生态系统显著改善,观海听潮、赶海拾贝成为老百姓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

11月6日,2025蓝碳国际研讨会暨西太平洋蓝碳生态系统修复研讨会现场。摄影/章轲

闫宏伟介绍,自然资源部已出台了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海洋生态保护行动计划以及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部署了红树林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任务。

他列举了一串数据:2021年以来,自然资源部支持沿海地区实施了82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带动全国整治修复滨海湿地51000多公顷,其中包括新营造红树林9200公顷。截至2024年,中国红树林面积已增长至3.1万公顷,比本世纪初增加了40%。“中国是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的国家之一。”他说。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近年来,全球蓝碳交易日益活跃,主要集中在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三大类滨海生态系统。2023年,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在浙江省宁波市落槌,当地西沪港一年约2340.1吨碳汇量以每吨106元的价格成交。

同年,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实施6项蓝碳系列技术规程,对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三类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碳汇计量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作出规范。

闫宏伟介绍,在完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技术标准体系方面,自然资源部出台了红树林、海草床生态修复等国家标准,编制印发了红树林生态修复手册、海草床生态修复手册以及红树林、滨海盐沼、海草床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等,科学指导开展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和碳汇监测。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