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八位全勤生,八年进博会:跨国药械企业经历的巨变

第一财经 2025-11-07 20:59:56 听新闻

作者:彭海斌 ▪ 林志吟 ▪ 钱童心    责编:乐琰

AI速读
节省3分钟阅读时间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前述内容由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智能生成,相关AI内容力求但不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请用户注意甄别,第一财经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您有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联系我们 yonghu@yicai.com
政策和人工智能,两大因素影响着跨国企业的在华业务。

进博会期间,一些跨国企业的新药或新适应证在华获批。

今年是进博会第八年了,不少制药和器械公司是八届全勤生。近年来,跨国企业新药获批速度提升,跨国企业与进博会、中国市场共振。

在这八年时间里,跨国制药与器械企业见证了中国新药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本土创新生态的日趋完备。集采和国谈等政策也重塑了中国市场格局,跨国企业的中国业务也经历了巨大变化。

跨国企业与中国速度

11月5日,赛诺菲旗下创新药物可倍力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这款药物用于与血浆置换和免疫抑制疗法联合治疗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成人和12岁及以上体重至少40KG的青少年患者。

赛诺菲大中华区总裁施旺表示:“得益于国家对临床急需罕见病治疗药物优先审评的支持,可倍力在中国驶入审评‘快车道’,从递交申请到获批仅用时6个月。”

这只是中国新药上市节奏提速的一个案例。

“在国家医改、药监改革和医保体系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当年获批、当年上市、当年纳入医保’已成为现实。”罗氏制药中国总裁边欣表示。

本次进博会上,罗氏制药带来40多款已上市和未来管线的产品。这些年,罗氏制药加大力度向中国引入创新药,比如在华上市的几款治疗乳腺癌的创新药赫赛汀、帕捷特以及伊赫莱,改变了中国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格局。

诺和诺德在今年进博会带来了其明星产品诺和盈。自去年进博会“首展”后,它一周内便在国内实现了上市,从展台走向临床应用。

目前,中国约有1.8亿成年人患有肥胖症,且患病率持续攀升。诺和诺德的诺和盈是全球首个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GLP-1RA周制剂,临床试验显示约三分之一患者体重降幅超过20%。今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更新诺和盈说明书,纳入了心血管获益结果。

飞利浦则在本届进博会上集中展示精准诊疗、智能介入及影像、个人健康领域的近50款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十大“中国首发首展”新品;西门子医疗展示了近40款先进的医疗技术设备,其中既有为脑机接口手术提供支持的影像诊疗设备,也有用于肿瘤、心血管疾病等重症诊疗的“微创利器”;八年来,依托进博会的溢出效应,GE医疗累计超过50款新品进入临床应用。今年,围绕重疾精准诊疗、介入与手术治疗、数实融合三大领域,GE医疗中国展出近40款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其中,18款首发新品中,9款实现全球首秀,60%为中国团队主导研发。新品数量、全球首秀规模及中国创新浓度均创下历届进博会参展新高。

在医药包装领域,肖特带来了全球首款无硅油预灌封注射器,它可大幅降低硅油敏感型药物与容器发生相互作用的风险。适用于深冷药物的聚合物预灌封注射器也迎来了技术突破,它能在深冷低温条件下确保珍贵的细胞与基因疗法安全储存的产品,最低耐受温度从去年发布的耐-100°C 到今年实现-180°C的突破。

本土布局再深化

伴随着中国生物制药技术的提升以及患者对创新生物药需求的不断增加,跨国企业对中国生物制药领域开启了新一轮的投资,从向中国市场引入创新药,到在中国本地化生产。

赛诺菲近年实现了从“参展商”到“投资商”的升级。

今年10月,投资10亿欧元的赛诺菲北京胰岛素原料药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将进一步提升胰岛素本地端到端生产制造能力,增强中国供应链的稳定性与韧性。

施旺表示:“中国是赛诺菲全球第二大市场。我们将持续深耕中国,通过深化本土布局、加码创新投入,在中国共享时代机遇。”

今年5月份,罗氏制药宣布投资20.4亿元,在上海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加强罗氏在中国的供应链和本地化生产布局。

2024年10月,国家药监局印发《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这标志着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正式启动,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业分工。

“分段化生产是全球制药企业的常规实践,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正在与全球不断实现接轨。新的政策试点下,允许公司把整个生产环节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落地到中国,同时也不需要把所有的生产环节全部搬到中国。”边欣曾表示。

拜耳今年在总面积800平方米的进博会双展台上,展现三大事业部——处方药(及影像诊断)、健康消费品、作物科学的前沿突破,共带来26款亮点展品,包括5个“全球首展”、8个“中国首展”、13个“进博会首展”。

今年适逢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扎根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30周年,拜耳·亦庄开放创新中心也即将于11月正式运营。在健康消费品领域,拜耳正加码本土制造与创新。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创新合作中心(CCIP)于2024年10月在上海正式揭幕,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合作平台。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资进入的政策措施。从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便利化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为跨国医械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中国也拥有完整的工业链和供应链体系,能够为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的生产支持。

以GE医疗的Expert X新量子CT为例。GE医疗中国CT业务总经理惠飞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它是在北京自主设计、自主研发、自主生产供应全球的一款高端CT产品。

去年8月,GE医疗天津磁共振基地启动五年5亿元投入计划,致力于打造磁共振东半球总部。作为除美国外GE医疗全球唯一的磁共振系统级研发基地,天津基地将承担GE医疗全球超半数磁共振产品研发任务。

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表示:“作为最早在中国布局全价值链的跨国医疗科技企业,西门子医疗持续将核心零部件及医疗设备的研发、生产和创新等核心环节放在中国。”

截至今年8月,西门子医疗深圳基地已累计交付一万台医疗设备,其中65%销往全球市场,培育核心本土供应商超过300家。今年1月,西门子医疗总投资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在深圳破土动工,预计2027年建成投产。

中国是飞利浦全球第二大市场。

截至目前,飞利浦已在中国设立五大创新研发中心与五大生产基地,形成覆盖研发、制造、服务的全链路本土化能力,实现超过95%产品在中国研发与制造。

苏州影像生产基地实现了从研发、生产到供应链的全流程本土化。苏州医疗影像基地研发生产的无液氦1.5T磁共振,实现了飞利浦高端磁共振产品线100%国产化。同时将飞利浦研发制造的高端设备(MR,CT等)出口全球。

强生的苏州基地也是跨国医疗企业在中国演进的缩影。

强生医疗科技中国总裁周敏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苏州是强生医疗科技在华最大的供应链基地,最早于2008年开始生产关节等骨科植入物,产品供应至全球;此后,苏州基地不断扩建,拓展产能布局,全面覆盖包括吻合器、抗菌缝线、超声刀等先进的外科产品,更快更好地服务本土客户和患者的需求。此外,该基地正进行外科与心电生理工厂的厂房扩建,未来有望引进包括射频消融手术设备与耗材在内的心电生理产品,进行本土化生产。

全球范围内,平均每分钟有超过5万次药剂注射通过肖特生产的医药包装提供给患者,全球前30大制药公司均采用肖特的医药包装解决方案。2019年,肖特在浙江缙云启动其药用玻管工厂建设,最终实现了高品质的中性硼硅无色玻管以及棕色玻管的本土化量产。

德国肖特集团副总裁罗杰表示,肖特始终将进博会视为与中国市场同频共振最重要的平台。依托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受益于中国的开放市场,肖特正进一步深化本土制造与创新。

大变局

政策和人工智能,两大因素深刻影响着跨国企业的在华业务。

首届进博会,恰逢中国药品集采启动之际。药品集采对于所有跨国药企而言,短期是一场阵痛,意味着过了专利期的原研药高利润的时代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中国层面也同步启动了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变为每年一调,这给创新药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边欣表示,罗氏欣喜地看到中国本土创新正融入全球创新浪潮。接下来,重点在于借助跨国企业的研发优势,结合本土创新,不仅让先进技术服务于中国患者,更要推动中国创新走向世界,反哺全球患者群体。

“医药行业全链条都在大洗牌。”肖特药品包装公司上海分公司的销售总监金艳霞对记者表示。据她观察,一些跨国药企在中国经历巨大转变,产业链条也备受压力。她在与医药企业客户谈判的时候,有时候需要一角一分地去抠价格条款了。

在另一方面,金艳霞也观察到,中国本土制药企业的崛起。比如信达生物、先声药业等近年来都实现了快速发展,从而为肖特等供应商带来了大量订单。

“中国的病患需求是巨大的,尤其是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健康需求,例如心脏疾病的高发,这是快速发展的刚需,也是强生正在积极开拓的市场机遇。”周敏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跨国企业在中国也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快速变化的市场挑战,一些企业的利润出现下滑。但跨国企业仍然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

他以强生外科的超声刀为例称,这款产品原本是一款进口产品,今天该产品已经成为了一款国产的超声刀。在周敏涛看来,中国的创新能力以及患者市场的巨大潜力,是持续推动跨国医疗公司加大对中国投资的核心驱动力。为此,强生一方面正在加速推动全球先进疗法在中国的落地应用以及本土化生产制造;另一方面也在积极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研发适合中国患者的医疗技术产品。

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同样在改变着跨国医疗和器械企业。

飞利浦在进博会发布的《未来健康指数报告》,调研了全球16个国家地区的逾1900名卫生健康专业人员与16000名患者。这份报告显示,中国正成为全球AI创新高地,也是医疗AI接受度最高的市场之一。

在中国,84%的医疗专业人士认为AI能够在早期干预中发挥关键作用。更重要的是,44%的中国患者表示,如果他们了解到AI能够帮助提升健康水平,他们会更积极接受AI在医疗中的应用。

中国患者更愿意接纳AI,这为新技术应用打开了大门。AI也在重塑医药和器械企业的产品和效率。

飞利浦大中华区总裁刘令表示:“过去十年,我们见证了科技如何一步步重塑医疗的未来。作为全球AI医疗领域的引领者,飞利浦将AI置于企业战略核心。”

跨国医疗器械企业还在积极构建中国医疗创新生态圈。在上海,西门子医疗与张江集团联合打造的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与本土创新公司在多个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加速医工转化以及科研临床转化。

中国在人工智能等创新产品开发方面具有领先优势。跨国公司要在中国更快地实现产品开发,融入本土创新生态已经成为趋势。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