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由上海市政府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主办,其核心平台“城发大会”正持续深化其品牌内涵。在我们眼前,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与变革,如何让城市更可持续、更宜居,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城发大会”作为一个诞生于上海的平台,将如何成为联合国与地方政府合作的独特典范;中国的城市治理智慧又如何从本土实践走向世界?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主任应盛将在本周日20:00第一财经播出的城市日特别节目中就城发大会的平台价值与全球意义做出了分享。

“联合国-地方政府”合作模式:双向互动,让全球议程落地生根
应盛指出,“城发大会”是一种独特的机制创新,一方面,联合国人居署将全球议程与国际标准带入城市的规划与治理;另一方面,则通过上海这一平台,系统地将中国在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创新经验,总结并推广至全球。该模式最大的优势之一,是打通了国际愿景与地方行动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它将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新城市议程》等理念转化为城市层面可执行的项目与实践,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了联合国与地方政府的“双向互动”,让全球议程生根落地。同时城发大会作为一个常年运行的“城市合作生态系统”,其持续性的运维机制使合作能从项目层面上升至制度层面;通过多年积累,已与全球百余个城市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跨区域、跨部门的信任,是推动长期合作最宝贵的资源。
城发大会三大主题设计:系统性框架回应全球城市的共同挑战
针对本届大会设置的三大主题,应盛解读道,这构成了一个应对城市复杂挑战的“完整闭环”。当前城市面临的已非单一问题,而是相互关联的系统性课题。“好房子”关乎社会公平与包容,是城市的起点;“绿色低碳与韧性”关乎城市的安全与未来;而“数字治理”则是提升城市效率与活力的关键动力。他引用数据指出,全球仍有约28亿人住房条件不达标,这使“好房子”超越建筑范畴,成为一个关乎尊严的全球性议题。大会的议题设计,正是为了推动各城市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协同”的治理思维。
看技术输出:从“中国方案”到“全球工具包”
对于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MAZU-Urban)共建行动计划、“智城云”等中国创新技术的展示,应盛强调,城发大会的目标是推动其成为全球共享的“工具包”。大会不仅是展示窗口,更是一个“孵化与转化平台”。它通过组织发展中国家城市代表与中国技术团队直接对话,共同探讨技术在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适用性。通过知识共享、技术开放与能力建设,大会致力于让更多城市能够借鉴并本地化应用这些经验,从而实现真正的“授人以渔”,让中国创新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资产。
展望未来:赋能下一代,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参与的旅程
在吸引青年参与方面,应盛表示,城发大会立志成为年轻人参与城市未来的起点。大会通过“未来城市创新挑战”“青年论坛”等活动,为青年创业者、学生提供与城市管理者、国际组织直接交流的渠道,让他们的创意有机会走向实践。更重要的是通过与高校、社区合作开展教育工作坊等活动,帮助年轻人从身边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目的是让青年相信,塑造未来城市并非遥不可及,无论是研究社区气候韧性、开发智慧应用还是参与空间设计,都是一段可以亲身参与的旅程。
总结而言,应盛的分享描绘了“城发大会”如何作为一个双向赋能、持续行动的平台,不仅将全球智慧“请进来”研讨,更将可行的“上海答案”与“中国方案”“推出去”行动,在全球城市网络中激发合作、共享与创新。
几年间,上海指数从理念理论标尺,正在快速转化为一个推动全球城市向可持续发展进行转变的新政策工具和新合作平台。
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韩国仁川、沙特阿拉伯麦地那、哥伦比亚波哥大、芬兰埃斯波。
未来的关键不在于我们能否找到完美的答案,而是全社会在复杂环境中如何协同合作,持续前行。
可持续转型从来不是直线式的答案,而是一场在张力中不断重塑的旅程。
本届展会以“智慧赋能城乡建设,绿色引领低碳发展”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