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碳中和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构建零碳园区中国方案,园区绿色金融与商业模式如何创新?

第一财经 2025-11-08 22:00:19 听新闻

责编:计亚

既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明确落点,更将为绿色低碳产业带来11万亿元的巨大发展空间。

随着中国“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零碳园区建设已从探索试点迈向全国推广和系统部署,并首次写入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要要求,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发展任务。11月7日下午,作为“2025进博会上海会议活动之一”,“零碳园区中国方案:园区绿色金融与商业模式创新”主题论坛在上海举行。该论坛汇集了政产学研各方力量,共同探讨零碳园区发展路径,将为推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智慧支持与实践参考。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直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上海积极探索零碳园区建设,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上海特色的经验和做法。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一级巡视员张国华在致辞时表示,零碳园区作为全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本次活动聚焦零碳园区,正是顺应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大趋势,对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一级巡视员张国华

第一财经常务副总经理杜坚表示,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核心载体,在这场绿色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尤为关键。未来五年将建成100个国家级零碳园区,这一具体目标让零碳园区建设从“必选任务”进一步升级为“战略抓手”,既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明确落点,更将为绿色低碳产业带来11万亿元的巨大发展空间。

第一财经常务副总经理杜坚

零碳园区的建设,具体到"往哪走"以及"怎么走"的问题,这既需要政策的"导航仪",也需要技术的"路线图"。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应对气候变化部项目总监何淑英以《零碳园区建设与管理的创新实践》作主题演讲,从零碳园区建设背景和意义、国家和地方零碳园区政策、零碳园区建设路径分析等方面,对零碳园区建设指标要求和实现路径进行解读。

她表示,通过零碳园区的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先进低碳技术应用和发展模式创新,如加速能源绿色转型,引导产业深度脱碳,形成上下游绿色供应链的集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搭建适应绿色贸易规则的体系,通过积极探索高密度园区减碳新路径,打造零碳示范样板。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应对气候变化部项目总监何淑英

推动零碳园区从"试点"到"推广",需要更宏观的趋势判断与价值量化。《2025零碳园区行业影响力洞察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编制发起,联合第一财经、施耐德电气等机构于近日在第八届进博会上联合发布。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严允泽在论坛上对《2025零碳园区行业影响力报告解析》进行了解读。

她表示,实现双碳目标,关键落点是能源转型和产业转型。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提出零废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是在零碳园区建设的要求上强化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这有助于园区乃至更高层面实现资源、产业、经济、环境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希望以零碳园区建设为原点,进一步落实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零碳建筑、零碳交通、零碳城市以及实现双碳目标。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严允泽

在主题为《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及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展望》的圆桌讨论环节,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副总经理金颖,上海发展改革研究院能源环境所研究员寇书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彭峰,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绿色城市工程院副院长王皓,远景智能零碳产品首席科学家邱林,围绕零碳园区建设,分别从政策、市场、技术以及资本等角度进行了分享和探讨。

圆桌讨论围绕“零碳园区关键的挑战和破解之道”“零碳园区的转型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零碳园区建设,政府、企业应发挥怎样的作用”等三大议题。

寇书萌从政策导向和规划布局角度分析认为,区别于西北部地区的风光禀赋优势,上海以及长三角的零碳园区建设,不是简单地在园区“+零碳能源”,而是在能源和产业的“乘法”上做文章,最终构建一个“绿色能源供给”和“产业升级版”引领需求的新发展格局。

就碳交易市场对未来零碳园区的赋能,彭峰认为,绿色低碳是在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碳市场的两个关键作用,分别是倒逼企业减排和激励企业持续减排。零碳园区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性工程,在实现过程中,碳市场能让企业的减排成果变成真金白银,比如通过全国的CCER机制、碳捕汇等方式,让企业减排转化成经济效益,这样也就更加有持续性。

王皓则提到,零碳园区建设,需要构建一个可以自我感知、自我优化、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平衡的能源生态系统。零碳园区不是简单堆砌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降碳手段,关键是要解决“系统优化”和“电网+生态平衡”两个核心问题。他建议“两手抓”:能源层面打破园区边界搞开放互动,生态层面注重融合循环,再加上智能系统调度,才能实现零碳目标。

从市场主体联动产业链上下游推动零碳园区聚集的角度,邱林表示,建设零碳园区的最终目的是打造生产零碳和低碳产品的产业园,整个过程中如果只有链主企业参加是实现不了的,关键在于链主企业协同供应链一起降碳。目前在商业模式上,更多的问题在于产业链协同能否实现降本增效,这比较关键。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