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柯力传感:构筑传感器“产业森林”,开拓人形机器人新市场

2025-11-14 18:40:20 听新闻

责编:白杨

AI速读
节省3分钟阅读时间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前述内容由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智能生成,相关AI内容力求但不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请用户注意甄别,第一财经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您有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联系我们 yonghu@yicai.com

传感器是联通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键桥梁,历经百年发展,已成为各类机械装备、电子装备感知环境、监测状态最重要的零部件,被誉为“工业神经的末梢”,也是现代工业与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国内传感器技术快速发展,并逐渐在部分领域打破外资企业垄断。其中,柯力传感借助“机械改电”的产业契机,占据了国内称重传感器的主要份额。目前公司正积极寻求第二增长曲线,并通过对外投资逐渐构建起包含电流、振动、温度以及光栅传感器的产业森林,成为国内传感器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感器重要性愈发凸显,已成为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技术突破的关键要素。以柯力为代表,国内传感器企业能否把握这一契机实现进一步的技术腾飞?又能否在未来机器人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

作为“未来20”项目的重要观察者,汇正财经跟随项目评审团一起深入企业一线,在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之际寻找国内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产业链细分龙头,同时为投资者识别潜力标的提供参考。

积极构筑传感器“产业森林”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各行业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加速,国内传感器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23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3644.7亿元,预计到2026年有望增至5547.2亿元,三年复合增速有望超过15%。

柯力传感以称重传感器发家,通过锁定冶金、化工、物流等高端应用场景,公司长期维持40%以上的高毛利率水平,维持国内市场份额首位长达14年。

“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生态协同是柯力得以领跑行业的重要竞争优势”,柯力传感董事会秘书叶方之对第一财经表示,“柯力有以市场为师的创新原则,我们所有的创新都离不开客户诉求,离不开对新兴市场的洞察。贴近市场、发现问题,并用创新手段解决,这种机制是目前柯力体系下的一个重要法宝。”

近年来,为应对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导致的下游工业类企业需求放缓,柯力传感也在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在技术研发方面,公司通过不断推进产品创新,陆续试制了多维力传感器、力矩传感器、微型测力传感器等新的力学传感器产品。“在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我们的客户对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我们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去研发新的产品来适应这些需求。”叶方之表示,上述在研的高端力学传感器是公司近年来研发投入的重要方向之一。

与此同时,柯力传感也于近年陆续完成了多项对外投资,在非力学传感器领域先后并购了电量、光纤测温传感器,参股了流量、光幕、CMOS激光测量、光谱测量、光电、3D等传感器企业。叶方之介绍道:“在2024年,我们通过投资完成了对七家企业的控股和两家企业的参股,为我们的产业从力学传感器向非力学传感器领域的拓展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他表示,对外投资已经成为公司拓展第二增长曲线的核心动力,而随着这些子公司陆续加入柯力体系,一方面为公司贡献了颇为可观的业绩收入,同时在产品方面,也逐渐构筑起了一个传感器的“产业森林”。

协同研发开拓人形机器人新市场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化应用发展迅猛,成为市场关注的最核心热点。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文件中指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是未来产业的新赛道。

汇正财经资深研究员贺峰认为,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得以感知世界,并作出自主决策和精细化行动的基石,其技术发展也是提升人形机器人智力水平和适应能力的关键,是整个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随着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高速发展,将对传感器的技术和产品种类提出了新的需求,也将给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东兴证券在研报中表示,传感器占人形机器人成本的30%,随着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智能传感器市场也有望水涨船高。

作为传感器领域的代表性企业,柯力传感通过“产业投资化、产业园区化、产业集团化、产业生态化和产业资本化”战略对传感器产业进行了综合布局,其所构筑的传感器“产业森林”涉及品类丰富,在人形机器人传感器研发方面逐渐显现出优势。“柯力的产品主要用于机器人关节,像六维力传感器,就是主要用于人形机器人的手腕脚踝,扭矩传感器用于机器人的旋转关节,此外我们还投资了触觉传感器、惯性姿态传感器等相关领域的公司”,叶方之介绍道。

“围绕这些子公司和他们的产品,我们做了很多整合,通过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协同研发,实现多种传感器技术的融合化发展,从而更好适应新的需求,共同进入面向人形机器人的传感器市场”,叶方之表示。

汇正财经资深研究员汤尧中指出,视觉、触觉、力/力矩、姿态(IMU)、位置(编码器)等传感器是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主要需要用到的传感器类型,它们共同实现机器人对环境的感知、精细操作和平衡控制。相较于汽车及传统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传感器的独特性在于其需要在非结构化的开放环境中,实现从宏观导航到微观操作的全尺度感知,并协调数十个自由度的复杂本体运动,这就导致其对传感器的通用性、精细度和融合算法提出了远高于传统工业机器人及自动驾驶汽车的极致要求。

汤尧中认为,通过对人形机器人多传感器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帮助机器人作出更为智能的决策,同时也使传感器拥有更小体积和更高精度,成本上也更为可控。他表示,“在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下,对于传感器的耐久性、柔韧性有着极高的技术要求,在能够达到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实现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将成为传感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