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有00后追看超百次,《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何能演800场

第一财经 2025-11-16 15:43:48 听新闻

作者:葛怡婷    责编:李刚

11月13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上海美琪大戏院迎来第800场纪念演出。

11月13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下称《电波》)在上海美琪大戏院迎来第800场纪念演出。

当晚演出由朱洁静、王佳俊领衔的全A组阵容呈现,谢幕时“风雅颂韵”四组饰演李侠与兰芬的主演集体登台。随后,该剧制作人、艺术监制陈飞华,总编导韩真、周莉亚,编剧罗怀臻等幕后主创也走向台前,与演员一同接受观众的掌声。

《永不消逝的电波》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上海歌舞团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联合出品,创排7年来已走过60多座城市,巡演及驻演超过800场,曾荣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与文华大奖,并于2020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今年10月,该剧赴朝鲜平壤演出,完成了一次跨越国界的艺术对话。

七年相伴,主创和演员与《电波》结下了深厚情感。在日前举办的800场特别访谈中,这些台前幕后的成员悉数归来。王佳俊觉得,自己的性格受角色李侠影响颇深,“我多了一些以前没有的勇敢,一些不曾有过的思考”。朱洁静则说,兰芬教会她三件事:“生活要有根,人要有信仰、要有爱。”

舞剧与谍战的融合

《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演于2019年4月10日,以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为素材,融入青春、红色、浪漫与谍战元素,将石库门、弄堂、报馆、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风貌细腻复现于舞台。凭借凝练的叙事与写意的舞美,再现了为民族解放事业壮烈牺牲的英雄群像。

回望创作起点,陈飞华记忆犹新。当时曾有专家直言:“话剧、戏曲、歌剧都比舞蹈更适合,舞剧不说话,撑不起复杂的地下工作故事。”而他和团队要做的,正是打破外界对舞剧讲不好谍战故事的质疑。

通常舞剧剧本仅有两页纸的体量,而罗怀臻为《电波》写下了万余字。“以前红色题材,我们看到的是概念中的人、信念中的人,看不到生活中的人、人性化的人。纵使表现上海,也不会关注石库门里的普通人家。”在剧中,可以看到李侠与兰芬作为爱人的风雨同舟、老裁缝和小裁缝的师徒情深,这些对人性与情感的细腻描摹,令他们的牺牲更显伟大。

如今,韩真与周莉亚已凭借《电波》《只此青绿》等作品,成为观众心中的舞剧“双子星”。9月3日,由她们担任总编导的《正义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也因情感真挚、舞台语言创新而受到好评。

而在《电波》的创作中,她们运用舞台空间架构故事,运用空间切割、场景提炼、倒叙等方式重构叙事叙事,设计了展示型、叙事性等多种舞蹈段落,在舞段中推进情节。

周莉亚告诉第一财经,《电波》可以说是她和韩真创作生涯的转折点:“从《电波》开始,我们慢慢建立起对舞剧创作的系统认知。也是从那时候起,希望未来的创作能一步步让更多中国观众,乃至世界观众,看见中国舞剧的魅力。”

对许多观众而言,《电波》的魅力在于舞蹈、音乐、舞美、灯光等各环节相得益彰。

作曲杨帆为《电波》创作的主旋律贯穿全剧,荡气回肠。在陈飞华的建议下,那段展现上海弄堂风情的旗袍舞背景音乐改编自《渔光曲》的经典旋律,最终成为又一经典舞段。“这个旋律太经典了,以往影视作品中用了很多次。”杨帆起初担心缺乏新意,可一到排练厅,看见演员执扇起舞,便觉得《渔光曲》的感觉正好。

剧中光影与舞美的融合也令观众印象深刻。多媒体设计张松透露,仅雨水就准备了密码雨、小雨、大雨、慢放雨等七八种效果。导演要求雨的变化必须与音乐、表演严丝合缝。雨点落地泛起的涟漪也通过地面投影做出层次,赋予雨景立体的空间感。

舞蹈演员的表演则为《电波》赋予了写意的唯美基调与真挚的情感色彩。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认为,《电波》的突破在于以崭新的舞蹈叙事让经典红色题材焕发新的生命力,在内敛、节制、含蓄、留白的情感表达方式中,传达出隐藏在烈士们内心的波澜壮阔。

浙江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林宏鸣提到了剧中几处让人感动的细节,比如“四对双人舞”,将李侠和兰芬相识、相爱到生死离别的几个阶段浓缩在一个空间里;再如小裁缝中枪后,没有夸张的牺牲场面,就只是倒下,然后站起来向观众挥挥手,这种克制反而更打动人。李侠最后发电报:“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林宏鸣说,“这句话我们很熟悉,但在舞剧的氛围里,配合表演、音乐和灯光,还是会忍不住流泪。”

市场破圈,观众追随

在《电波》推出之前,中国原创舞剧领域少有能同时赢得艺术口碑与市场热度的作品。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副总经理陈理仍记得2018年12月20日,《电波》试演场结束后的场景,“礼宾等剧场工作者都聚在一起讨论,说从没看过这样的红色题材作品,还想多刷几遍”。

这部起初并不被市场看好的作品,实现了三重口碑发酵,吸引了不同圈层的观众。陈理见证了它从专业领域向大众文化的跨越:先是业内专家与舞蹈爱好者的点赞肯定,接着话剧、音乐剧领域的同行也前来观摩,最后连平时不进剧场的亲友都开始打听:“听说《电波》特别好看,我能看懂吗?”

东莞保利玉兰大剧院总经理余翔记得,2020年深圳首次引进该剧,首轮演出从原定4场加至6场,一年之内演了四轮。去年调至东莞后,他第一时间引进《电波》。“这个IP覆盖全年龄段观众,从50后到00后都能看明白。”2022年期间,深圳上演《电波》与《朱鹮》共12场,场场售罄。余翔认为,优秀作品不仅能抵御市场风险,更能提高观众审美:“剧场里有很多好作品,距离普通观众并不遥远,《电波》就是一部可以将观众吸引到剧场来的好作品,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品位和市民的艺术感知力。”

以往舞剧巡演在一座城市通常只演两场,而《电波》在舞剧领域开启了“按周演出”的运营模式,每站至少四场。在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看来,《电波》实现了舞剧市场化的探索,推动剧场加强宣传与市场运营,形成产业共生效应。2021年,《电波》在美琪大戏院完成100场驻演,这类似于百老汇和伦敦西区模式,将上海从演出城市变为演艺目的地。

《电波》热度持续,不少观众一路追随其巡演足迹,连看数十场。今年22岁的陈陆子怡高中时第一次看《电波》,此后出国留学,每次回国第一件事就是看《电波》,至今已超过百场。她曾辗转多个城市追戏,“北京、重庆、成都都去过,它在各个城市的票房都非常强劲”。明年1月,她计划去大湾区,《电波》将在那里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巡演。

7年800场,《电波》之所以常演不衰,离不开剧组每一位成员的持续投入与专业坚守。

执行编导吴欢自2018年进组至今,几乎场场演出都在。有时一个月辗转四个城市,每城连演四场,加上排练,他每月要看20遍《电波》。吴欢的职责是守护作品品质与舞台标准。演员更替时,他会严格对照导演要求对演员的表演细致校准。“我们演了800场,但对某些观众而言,这可能是他们的第一场。敬畏舞台不是口号,而是要让每一个‘第一次’都完美。”

如今,《电波》主创已开始展望千场纪念。朱洁静希望有机会挑战反派柳妮娜;韩真与周莉亚则表示,届时或将解锁一个从未公开的尾声版本——让演员以本人身份站在舞台之上。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