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6G技术试验进入新阶段,将与AI及卫星互联网跨域融合

第一财经 2025-11-18 21:07:59 听新闻

作者:祝嫣然    责编:刘晓雷

AI速读
节省3分钟阅读时间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前述内容由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智能生成,相关AI内容力求但不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请用户注意甄别,第一财经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您有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联系我们 yonghu@yicai.com
6G速度是5G的10倍以上,支持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

中国6G技术试验正加速推进,路线图和时间表都已明晰。

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近日在2025年6G发展大会上表示,中国已连续四年组织开展6G技术试验,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6G作为新一代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将突破传统移动通信范畴,实现通信与智能、感知、计算、安全等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张云明强调,6G将从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扩展到与AI、卫星互联网等的跨域融合,实现人、机、物、智能体的全面高效连接。另据新华社消息,6G网络将在2030年左右开始部署;到2040年,6G连接数有望超过50亿,占全球移动连接总数的一半。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告诉第一财经记者,6G峰值速率预计达1Tbps(是5G的10倍以上),时延低于0.1ms,连接密度超千万设备/平方公里,支持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具有超高速率、超低时延、超大连接、高可靠性、泛在性五大特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无人智能工厂、车路云协同自动驾驶等未来场景。

6G将助力工业4.0深度智能化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培育6G等未来产业”。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提出了6G发展的三个重点方向:终端、通智融合、星地融合。他强调,6G发展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逐渐上台阶”的过程。

6G,即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它是通感算智深度融合、空天地一体全域覆盖的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网络成为聚合相关业务能力的“平台”和“基座”,在物理基础设施上灵活按需加载网络功能,融合通信、感知、计算、AI、数据、安全等多维能力,提供一体化移动信息服务。

盘和林称,生产端将实现工业4.0的深度智能化,如全流程无人化工厂;生活端将普及全息通信、沉浸式教育/医疗;交通端将支持车路云协同自动驾驶,能源端将实现智能电网的毫秒级响应。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6G作为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关键技术,在通信性能、网络能力和应用场景方面有了极大提升,对于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社会构建意义重大。但同时6G面临技术、资金、安全监管以及国际竞争等问题,其产业化需要从基础理论突破、关键技术攻关、全球标准协作、产业生态共建等方面做好顶层规划,统筹推进。特别是要考虑好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的打造,实现商业闭环。

张云明在6G发展大会上提出,应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6G发展动力和需求的差异,着力形成新业务、新场景、新模式发展共识,共同维护全球标准统一和产业协同,实现发展利益最大化;加强6G技术、标准、频谱等重要问题协调,深化标准制定、产业推进、建设应用等方面合作。

盘和林认为,需结合不同区域经济结构(如中国制造业密集区、欧洲工业4.0先行区、东南亚新兴市场)的数字化需求差异。例如,中国重点发展智能制造与低空经济,欧洲侧重工业互联网与自动驾驶,东南亚则关注普惠通信与农业物联网。

我国6G技术试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关键技术试验阶段,明确6G主要技术方向;第二阶段是技术方案试验阶段,将面向典型场景及性能指标,研发6G原型样机;第三阶段是系统组网试验阶段,将研发6G预商用设备,开展6G关键产品测试。

6G推进组组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谈到,2025年开始,我们进入设备的研发实验阶段,从过去的单点的关键技术,到今年进入到面向场景的系统级的技术方案、解决方案层面的测试工作。

闻库表示,6G基础版本标准的设计重点是提升5G及5G-A能力水平,实现网络降本增效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为6G后续引入新技术、新应用留足空间。闻库建议,对于6G发展,一是要加快可穿戴智能终端、车载智能终端等6G终端研发;二是要加快AI与6G网络架构、标准化、业务应用的双向赋能,培育好通智融合创新生态;三是强化频谱资源保障,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加快星地融合网络建设。

6G将与AI加速融合赋能

6G是通感算智深度融合、空天地一体全域覆盖的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将实现从“移动通信网络”向“移动信息网络”的重大跃迁。6G提供的移动信息服务,不仅包括传统的信息传输服务,还涵盖从感知、传输、存储、处理到利用的信息流全过程服务。

“移动通信的代际特征体现在终端能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预计6G时期,消费侧市场仍为主导业务,需依托全新的6G终端和应用服务支撑其发展。AI手机、智能体手机及AI眼镜等外设设备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AI与XR(扩展现实)融合的终端将进一步提升交互的自然性与沉浸感,有望成为6G的重要驱动力。此外,智能体工业模组、智能网联车机模组、无人机机载通信终端以及直联卫星的移动终端将成为终端市场新的增长点。

邬贺铨认为,面向6G的智能体终端将孕育并催生全新的操作系统,成为数字世界互动的新入口,带来更丰富的应用体验。6G与AI的深度融合将推动移动终端进入智能体新时代,引发应用模式的创新变革。他建议业界以终端创新为核心抓手,共同构建6G发展新生态。

王志勤也谈到,AI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与6G融合赋能。后续IMT-2030(6G)推进组(中国6G技术研发的核心组织)将携手业界,持续深化以通信、智能、算力、数据、感知为核心要素的6G研究,构建万物智联的创新生态,为6G赋能经济社会智能化升级提供技术基础。

大会期间,IMT-2030(6G)推进组宣布6G公共研发新型试验设施能力提升,基于现有6G技术试验平台,携手业界全面提升五项能力体系,以数据为基础,构建数字孪生底座,创新通智融合、星地融合能力,共织一张试验网,助力6G关键技术和样机研发、支撑国际标准研制、服务创新生态应用。大会还集中展示了超大规模天线样机、感知智能融合应用演示系统、多智能体协同演示系统、新型物联样机等多款6G概念样机及应用演示。

目前,各地已在加紧布局6G生态。上海市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提到,加快培育硅光、6G、第四代半导体、类脑智能等领域,重点支持优化产品设计、拓展应用场景、验证市场价值。

《广州市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在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领域,聚焦6G通感算一体化和量子通信优势,打造超级无线宽带等五大场景。湖北将推动成立链主企业联投的6G产业发展联盟,建设国内领先的6G及卫星互联网实验平台和试验网络,推动重点成果在移动通信、遥感测绘、交通运输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打造6G产业应用的示范区。

北京市已出台《6G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4—2030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推动6G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相关政策,以6G实验室与龙头企业为牵引,与三大运营商建立联动机制,加速构建推动6G产业发展体系。

当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亦庄新城全域为“试验田”,推动6G与自动驾驶、具身智能、AR/VR智能穿戴、低空经济等领域深度融合,构建起了覆盖研发、生产、测试、应用的全链条产业生态圈。

北京经开区信息技术产业局局长郭泽邦介绍,在高标准建设6G SPACES新质生态社区,完善共性平台设施,目前在芯片器件、基站设备、新型终端等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都实现布局,聚集80余家上下游企业,产业规模目前大概有200亿元。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