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港股回调之际,南向资金却在加速涌入。Wind数据显示,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港股规模11月10日突破5万亿港元之后,仍在持续增长。
以保险、公募为主体的内地长线资金,正成为港股市场最稳定的“压舱石”之一。业内指出,这类资金的长期性、规模化流入,不仅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更有望推动市场回归价值投资本源,从根基上支撑并塑造港股的中长期“慢牛”行情。
五万亿港元“北水”南下,更深层动力源于港股正在汇聚中国的稀缺性创新资产标的。随着宁德时代(03750.HK)等明星企业引领上市潮,港股正汇聚互联网、新消费、创新药、红利等领域具备稀缺优势的资产,从而形成强大的资金虹吸效应。这不仅吸引了内地资金,更促使全球资本重新配置中国核心资产,推动香港市场从“资金洼地”向“价值高地”演进。
多名业内人士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随着越来越多优秀中国企业选择赴港上市,港股市场正成为全球投资者分享中国核心资产成长红利的重要平台,且未来5年南向资金增量空间高达1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1万亿港元)。
5万亿港元“北水”推升港股流动性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9日,南向资金通过港股通净流入港股市场65.91亿港元,使得年内净买入额突破1.34万亿港元,较2024年全年8078亿港元的总流入规模增长超过66%。自港股通开通以来的累计净流入规模已超5万亿港元。

拉长时间线看,“北水”南下已成为推升港股流动性的核心力量之一。Wind数据显示,港股通南向资金占市场总成交额的比例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从2024年初的15.6%攀升至2025年三季度的23.6%,显示出内地资金在港股市场定价权中的提升。从持仓规模看,截至三季度末,港交所数据显示港股通持仓总市值突破6.3万亿港元,同比大幅增长超90%,约占香港股票整体市值(三季度末49.9万亿港元)的12.7%。
大幅涌入背后,南向资金的持仓方向有哪些变化?
从行业看,南向资金重仓行业存在较大变化。2019年以前银行作为绝对重仓,一度占据接近40%份额,随着越来越多的港股逐渐入通,南向资金可参与的范围逐渐扩展,行业分布也更加均衡。使用中信港股通一级行业分类,目前银行、传媒、医药位列前三,电子、商贸零售等科技方向正后来居上。
从个股来看,南向资金流入呈现明显的“科技+红利”的哑铃形策略。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南向持仓前十大个股中,科技、红利“两分天下”。腾讯控股(00700.HK)自2020年起持续稳居第一大重仓股,阿里巴巴-W(09988.HK)自去年9月进入港股通后也获得南向资金大幅增持。高股息板块中,工商银行(01398.HK)、建设银行(00939.HK)等长期位列重仓股名单。受益于金价上行周期,紫金矿业(02899.HK)在今年进入南向资金的重仓。值得注意的是,华润啤酒(00291.HK)、安踏体育(02020.HK)等消费股自2024年起已陆续退出前十大重仓序列,反映出南向资金配置策略的结构性调整。

从资金结构看,保险资金和公募基金构成南向资金的主体。招商证券研报估算,保险资金通过港股通持有的市值在上半年就突破了1万亿元人民币,估算三季度末超1.4万亿元,占港股通持仓总规模的25%左右;由此可以测算,年内新增规模超过7000亿港元(估算净新增4000亿港元)。截至2025年三季度,公募基金港股持仓规模达1.01万亿元,占港股通持仓总规模升至18%左右;年内新增配置规模约5300亿港元(估算净新增超3800亿港元)。
私募基金与个人投资者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截至2025年7月21日,已经获得9号牌照且牌照为存续状态的私募共有87家。个人投资者则主要通过港股通ETF等工具参与市场,2025年三季度可投港股ETF净流入规模环比增加超过1896亿元。
南向资金有望支撑港股走出慢牛
招商证券研报预测,南向资金未来仍有可观增量空间,到明年底的增量空间为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54万亿港元);未来5年的增量空间则高达1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1万亿港元)。
海通国际研报的预测值也相似。该机构预计,明年南向资金有望继续流入港股超1.5万亿元,其中,主动公募2000亿元、被动公募2000亿元、险资4000亿元。
资金结构的优化是支撑“慢牛”的关键。招商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分析师宁铂认为,伴随政策环境的持续完善与市场机制的不断健全,保险资金的先行示范效应、公募基金的市场主导能力提升、社保养老基金的制度型开放潜力以及银行理财资金的配置转型趋势,将共同构筑多层次、可持续的增量资金供给体系。这类长线资金的持续流入,有望推动资本市场回归基本面和价值驱动,优化上市公司治理,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从中长期来看,有利于支撑港股“慢牛”行情。
“从美股经验看,稳定的长线资金往往对股市中长期‘慢牛’至关重要。”一名港股分析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内地中长期资金持续进入港股,不仅有助于提高港股流动性、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增强市场内在韧性,更能够凭借其长期性、稳定性和战略性的资本特质,推动港股市场的健康发展。
“未来,还有诸多体制机制的释放空间值得期待。”宁铂认为,未来互联互通机制将继续优化,扩大可投标的范围,允许更多类型的中长期资金,如养老保险基金、银行理财子等,通过港股通渠道配置港股资产;QDII的额度限制及使用约束有望进一步放宽;税收政策方面,港股通下投资者股息红利税也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更多优秀企业赴港上市
港股近期震荡之际,南向资金仍持续涌入的背后,是估值吸引力和优质资产供给增加形成的双重驱动力。
从全球估值比较来看,港股市场具备显著配置价值。浦银国际首席策略分析师赖烨烨认为,相对于全球主要股票市场,中国市场目前相对优势较为明显,盈利增速稳健,估值水平更低。科技属性较强的恒生科技指数的前瞻市盈率为20.4倍,仍低于其过去五年均值。
华泰证券分析师易峘补充称,由于一系列内外部调整的压力,香港资产2018年来总体处于估值下行通道,尤其是2021年至今,东京、迪拜、新加坡等高度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城市股票指数分别累计上升49%、139%、47%,而香港却逆势下跌9%。
另外,“资产荒”背景下港股成为内地资金的重要配置方向。中金公司近日发布的研报称,截至6月,中国M2高达330万亿元人民币,是GDP的2.4倍,不仅规模创历史新高,与GDP的差距也是历史新高,居民部门名义储蓄也在不断增加。但回报与成本倒挂的情况下,私人部门信用收缩仍在延续,能提供新增长点或确定回报的资产较为有限。这一背景下,内地资金需要寻求有效配置机会,不论是稳定回报的分红资产,还是成长属性的新经济板块,港股都具有比较优势,进而吸引南向资金加速流入。
更为重要的是,优质企业加速赴港上市,与资金流入正形成显著的良性循环。更多具备竞争力的内地企业登陆港股,提升了市场对内外资的吸引力;持续的资金净流入不仅增强了市场流动性,也创造了显著的赚钱效应,进而激励更多企业选择赴港上市。在这一双向驱动下,南向资金与外资共同呈现出加大配置港股的积极趋势。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9日,2025年共有88家企业赴港上市,港股IPO融资总额已达2505亿港元,较去年全年大幅增长172.44%。其中不少是来自内地的明星企业。例如,宁德时代首发募集资金为310亿港元,成为2025年截至目前的“募资王”。恒瑞医药(01276.HK)、海天味业(03288.HK)、奇瑞汽车(09973.HK)的首发募资总额接近100亿港元。此外,紫金黄金国际(02259.HK)、赛力斯(09927.HK)、三一重工(06031.HK)上市时也都受到了热捧。
“2025年周期企稳后,中国公司生产力、竞争力急速提升的趋势开始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认可。中国在诸多领域均有全球可比维度的顶尖公司,且大多分布在港股。”易峘认为,港股中极具全球竞争力的稀缺公司数量明显增多。
海通证券分析师吴信坤从历史分析的维度指出,历史上三轮港股占优的时期,分别是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2019年~2021年,其中,港股稀缺性资产是吸引增量资金流入、推动港股占优的重要驱动力。“本轮港股占优行情和2012年~2014年具有相似性,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重要时点,产业深刻变革正在发生,港股互联网、新消费、创新药、红利等领域具备稀缺优势。”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