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欧洲大陆的工业心脏,长久以来以其精密的制造业和强劲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闻名于世。作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其GDP占欧盟总量的约25%,被誉为“欧洲引擎”。从2000年至2022年的“黄金时代”,德国凭借高端汽车、机械工程和化工产品,实现了年均2.5%的增长,出口额从不足1万亿欧元飙升至1.6万亿欧元,支撑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然而,进入21世纪20年代中期,尤其是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这一引擎开始失速。全球贸易格局剧变、能源危机、地缘政治风险和技术转型滞后等多重因素交织,德国经济陷入结构性低迷。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数据,2025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持平于0,较第二季度的-0.2%(经修订)略有改善,但全年增长预期仅为0.2%,远低于欧元区的平均0.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0月底的更新预测中,将德国2025年增速下调至0.1%,并警告若无结构性改革,2026年可能再次负增长。这并非简单的周期性波动,而是根植于深层结构性问题的危机:出口模式崩塌、制造业竞争力下滑、财政纪律与投资需求的冲突,以及数字化转型的缺失。
德国经济学家克莱门斯·弗斯特霍夫在最近的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报告中称,德国正从“出口引擎”走向“转型阵痛”,如果不加速改革,潜在增长率将永久锁定在0.7%以下。
制造业的深渊:汽车帝国的风雨飘摇
德国经济的脊梁是制造业,该部门占GDP比重约20%,其中汽车工业更是支柱,贡献5%的GDP并直接雇用80万名劳动力,间接影响300万个就业岗位。然而,2025年这一领域遭受重创,巨头企业业绩暴跌,小型供应商濒临破产,暴露了行业在电动化转型和全球竞争中的脆弱性。
以保时捷为例,作为德国工程精密的象征,该公司2025年前九个月经营利润仅为4000万欧元,同比暴跌99%,第三季度甚至录得9.66亿欧元的经营亏损,与上年同期9.74亿欧元盈利形成天壤之别。这一剧变缘于多重打击:供应链中断导致零部件短缺,电动车(EV)转型成本高企(研发与电池投资超50亿欧元),以及全球需求疲软,尤其是美国关税壁垒和中国本土化浪潮。
大众汽车集团的困境同样触目惊心。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大众2025年9月宣布暂停德累斯顿和茨维考两家电动车工厂的生产一周,原因是ID系列电动车销量停滞,库存积压达10万辆。茨维考工厂生产六款电动车型,但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产能利用率不足60%。更严峻的是,大众计划通过优化措施裁减3.5万个岗位,其中德国本土岗位占四分之一,包括沃尔夫斯堡工厂的1.5万个职位,至2030年完成。
宝马和戴姆勒(奔驰)等其他巨头也未能幸免。2025年上半年,宝马电动车销量同比下降15%,达24632辆,主要受中国市场拖累;戴姆勒报告供应链成本上升,导致利润率压缩至5%以下,第三季度营收下滑5%。这些企业虽拥有全球供应链和规模经济优势,却难以抵御外部冲击。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汽车出口同比下降8%,EV渗透率仅达18%,远低于欧盟目标25%。
如果巨头尚能喘息,小型和中型企业(SME)则处境更为堪忧。这些家族式工厂依赖出口订单和汽车供应链,2025年上半年破产率较2024年上升12.2%,上半年总计11900起企业破产案,同比增长9.4%。根据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10月报告,机械业SME订单锐减20%以上,33%的企业将当前形势评为“糟糕”或“非常糟糕”。VDMA主席劳尔·米伦贝格警告:“制造业生态正面临连锁崩溃,若不注入流动性,2025年底破产潮将波及5万家企业。”
汽车行业的集体挣扎,不仅反映产品竞争力下滑(德国车平均价格高于中国品牌30%),还预示整个制造业的衰退。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制造业产出下降10%,产能利用率不足75%。汽车产业危机的影响已外溢:供应链中断导致欧洲汽车产量减少5%,并放大欧盟整体制造业PMI至46.9的低谷。
宏观指标的悖论:低增长下的“充分就业”幻影
德国经济的宏观表现进一步印证了衰退的深度。回顾2022~2025年,GDP增长轨迹令人沮丧:2022年1.8%、2023年-0.3%、2024年0.2%、2025年预计0.2%。最乐观的季度为2024年第一季度的0.3%,此后连续负增长或持平。IMF预测,德国2025年实际增速将低于欧元区0.8%,凸显其在欧盟内的相对弱势。
有趣的是,在经济增长停滞之际,失业率却保持相对稳定。2025年10月,德国失业率稳定在6.3%,为2020年以来最高,但仍低于欧盟平均6.5%。这一“低失业悖论”缘于劳动力市场刚性:德国的学徒制和强大工会机制确保了就业缓冲,短时工作制在危机中吸收了20万个岗位。但这也抑制了结构性调整。德国经济部10月报告显示,工资增长仅1.2%,落后于核心通胀1.5%,消费信心指数跌至-20的低点。
德国经济研究所(DIW)首席经济学家弗里茨·诺伊曼指出:“低失业缓解了社会压力,却未能转化为增长动力。‘充分就业’下经济仍无活力,反映出产能过剩和投资不足。”企业投资意愿低迷,2025年前三季度固定资本形成下降2.5%,研发支出占比仅3.1%,低于经合组织平均3.3%。若进一步压低失业率至5%,也难以逆转“低增长陷阱”:产能利用率不足80%,潜在产出缺口达3%。
这一悖论的影响深远:消费疲软拖累内需,2025年私人消费增长仅0.5%;同时,僵化的劳动力市场阻碍创新,企业难以吸引AI和绿色技术人才。欧盟委员会在11月经济展望中警告,德国的“就业奇迹”若无配套改革,将演变为“增长诅咒”。
出口模式的崩塌:三大市场的多米诺骨牌
德国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出口占GDP比重超过45%,远高于美国的11%或中国的20%。传统上,通过高端产品出口美国、中国和欧盟内部,德国换取外汇并刺激投资。然而,自2022年起,这一模式面临多米诺式崩塌,出口总额连续负增长。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11月的数据,2025年9月出口环比上涨1.4%,但全年预计收缩2%~3%,前三季度总额1.4万亿欧元,同比降1.5%。三大市场同步衰退是主因。
首先,美国市场损失显著。特朗普2.0政府重启高关税,对欧盟汽车征收10%~25%的关税,部分产品高达60%。结果,2025年8月德国对美出口暴跌20%,汽车出口损失约500亿欧元,相当于GDP的1.2%。保时捷和宝马在美国销量下滑15%,大众被迫考虑本地化生产。DIW估算,此轮关税将抹去0.5%的GDP增长。
其次,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浪潮加速份额流失。2025年前8个月,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2730亿欧元,但汽车出口同比下降13.5%。中国本土品牌如比亚迪份额达68.8%,德国品牌仅15%;中国EV出口欧盟份额飙至7.6%,同比增长121%。欧盟委员会数据显示,中国制造汽车占欧盟市场的6%,凸显德国EV转型滞后。德国工商大会(DIHK)11月报告预测,2026年中国市场将进一步蚕食德国份额10%。
最后,欧盟内部需求疲软。德国对欧盟出口占总出口一半以上,但成员国债务负担沉重。2025年第二季度,欧元区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为88.2%(一季度为87.7%),希腊151%、意大利138%、法国117%。南欧国家消费信心跌至2022年低点,上半年德国对欧盟机械和汽车出口下降8%。欧元区9月贸易顺差19.4亿欧元,但德国贡献减少15%。
三大市场同步衰退,使德国出口自2022年以来累计收缩15%,制造业产出下降10%。这一失衡缘于外部需求,更暴露产品定价过高和供应链脆弱。经济学家乌尔里克·马尔门迪尔在IMF《财政与发展》杂志中评论:“德国的出口模式已过时,从‘中国工厂’到‘美国壁垒’,需转向内需和多元化。”DIHK预计2025年破产企业超2.2万家,出口危机或引发区域连锁反应。
财政政策的双刃剑:债务刹车的改革与风险
面对危机,德国政府调整了铁一般的财政纪律。2009年引入的“债务刹车”规定联邦债务不得超过GDP的0.35%,曾将债务/GDP比率控制在60%以下,远低于法国的117%或日本的220%。然而,2025年3月,议会通过宪法改革,豁免国防和基础设施支出,设立5000亿欧元特别基金,其中1000亿欧元专款国防。该基金独立于债务刹车,允许“无限”借款用于指定领域,至2030年上限1000亿欧元。
这一举措短期注入活力:2025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5%,涵盖铁路现代化和数字化电网;11月13日,联盟政府同意补贴工业电价至0.05欧元/千瓦时(至2028年),较当前0.18欧元/千瓦时下降72%,旨在挽救能源密集型产业。财政部长克里斯蒂安·林德纳称此为“绿色转型的催化剂”。
但长期风险显而易见。德国经济与财政研究所(IW)警告,若增长不超1%,额外债务将推高利息负担至每年500亿欧元。历史教训触目:日本20世纪90年代基建刺激后,债务/GDP飙至220%,增长停滞;法国2025年赤字达GDP的5.5%,议会否决紧缩案;希腊2010年后失业率超25%。欧盟委员会5月评估显示,德国改革虽针对性强,但若无结构性调整,可能放大外部冲击。
专家委员会9月启动债务刹车审查,预计2026年初完成。德国央行行长约阿希姆·纳格尔在10月的演讲中强调:“改革是必要之举,但必须配以生产力提升,否则将重蹈高债务低增长覆辙。”5000亿欧元基金虽宏大,却难以弥补出口缺口,依赖欧盟恢复基金的协调。
外部环境剧变,技术转型缺失
德国黄金时代得益于独特红利:中国制造业薄弱、廉价俄气(占进口40%)、低利率和美国贸易友好。然而,2022年后景况逆转。
俄乌冲突切断俄气管道,德国转向美国LNG,能源进口成本上升60%。中国崛起为制造强国,2025年全球EV产能占60%,德国不足5%。利率逆转,美国关税加剧不确定性。这些变化推高生产成本:2025年制造业成本指数较2022年升25%,出口竞争力下滑15%。全球财富向AI倾斜,2025年AI投资达3390亿美元,德国仅占2%。
德国在工业4.0领先,却错失数字革命。2025年最大企业仍以制造业为主:大众市值500亿欧元,西门子1200亿欧元。SAP涉足软件,但非AI全球玩家。美国英伟达市值超4万亿美元,接近德国股市总市值2.21万亿欧元的两倍。AI领域,联邦投资16亿欧元,多为研发补贴,商业化滞后。上半年AI初创融资20亿欧元,远低于美国。人才短缺(AI工程师缺口5万),GDPR监管严苛阻碍创新。
好消息是谷歌11月11日宣布2026~2029年投资55亿欧元于德国AI基础设施,包括新数据中心,预计每年贡献10亿欧元GDP和9000个就业岗位。德国贸易投资署(GTAI)报告,高科技议程2025年目标市场规模400亿欧元,但需克服监管壁垒。
德国经济正处于十字路口:制造业衰退、出口崩塌、债务扩张和技术滞后交织,若无变革,2026年GDP或负增长,失业率升至7%。作为引擎,德国衰落将放大区域风险:法国债务危机引发欧元波动,意大利银行承压。
借鉴韩国AI投资翻番,德国可通过“AI国家战略”吸引人才,已获欧盟200亿欧元绿色数字基金。企业加速EV-AI融合,如大众本地电池厂;政府优化债务,推动研发税收抵免,目标AI占GDP的1%。国际合作关键:深化欧盟单一市场、美欧贸易协定、中德绿色供应链。
(作者系浙江现代数字金融科技研究院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