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十五五”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上升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
11月25日,在中共重庆市委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委常委、秘书长、政法委书记,重庆市委新闻发言人刘尚进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纳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
此次发布会主要介绍和解读重庆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而此次全会主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在2020年提出的,当年1月,第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不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并没有列入到“十四五”规划的区域重大战略中,因此,对于其战略地位也存在一些议论。
“十四五”规划在第九篇“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提出,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其中,区域重大战略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相关表述出现在“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章的“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一节中。
不过,过去5年的规划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全国全局中的战略重要性已经凸显。上个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现代化城市,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
从经济规模来看,2020—2024年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2019年不足6.4万亿元,2024年达到8.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从2019年的6.3%提高到2024年的6.5%,占西部地区的比重达30.3%;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4%,增速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主任高健在发布会上表示,党中央的“十五五”建议要求“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并作为区域重大战略进行专题部署,这是重庆拓展经济腹地、释放内生动力的重大机遇。
高健表示,本次重庆市委全会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大战略支撑。“十五五”期间,重庆将紧扣“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和“三中心一走廊”战略部署,联动四川抓好5个方面工作。
第一,提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持续优化双城经济圈空间格局,推动重庆、成都两个极核相向发展,两个都市圈融通互动,建好省(市)域副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强化成渝地区产业优势,新增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万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政策叠加发力,探索“数字重庆”和“智慧蓉城”协同贯通;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以国务院批复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与成都共同探索促进区域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共建改革开放新高地。力争到2030年,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更加强劲,成渝相向发展相互赋能新格局不断夯实。
第二,聚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集聚更多高端创新资源,协同建设成渝绵“科技创新金三角”、成渝中线科创走廊,构建成渝地区共享型“中试+”服务网络;开展更多川渝科技创新合作,实施合作专项,开放共享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用”各类主体跨区域跨领域协作攻关;深化川渝高校学科共建,联合开展“双一流”建设,打造一批跨区域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力争到2030年,形成一批标志性原创性创新成果,让科技成果在本地落地见效、服务本地产业发展。
第三,高水平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加快推动成渝金融市场一体化,优化跨省域金融数智化服务平台,联合开展科技、绿色、普惠等领域改革创新试点,高质量共建成渝金融法院;共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一体化服务体系,开展覆盖成渝地区的企业上市、发债、股权投资服务;构建跨境金融服务体系,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投融资和结算中心,拓宽覆盖东盟的跨境金融基础网络。力争到2030年,更多全国性交易平台在川渝落户,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更加健全。
第四,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特色创新发展。共建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巴蜀文化遗址群、川渝石窟寺等是川渝两地的共同瑰宝,要联合开展整体性挖掘和保护;打造长江上游文化旅游带,以长江水系和巴蜀古道沿线人文景观为纽带,开展特色空间的保护、利用和传承,串珠成链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完善川渝文旅联动机制,在规划对接、线路互通、景区联动等方面凝聚合力,用好“渝进蓉出、蓉进渝出”入境游机制,推动本地人“川渝互游”、外地人“川渝同游”。力争到2030年,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金名片更亮,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成色更足。
第五,深化区域战略协同联动。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加强能源、物流、产业等领域合作,构建以成渝地区为中心联结西南西北、带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枢纽;强化与长江沿线省市合作,围绕产业协作、要素互补、设施共建,加快构建以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铁路、高速公路网等为纽带的经济大动脉;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联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东南西北四极牵引、内陆沿海互促共进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30年,建成层次多、联系广、辐射强的跨区域合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