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长三角文博会期间,一场名为“文旅操盘手”的论坛格外务实而坦诚。来自乌镇、阿那亚、拈花湾、陶溪川等标杆项目的实践者们,抛开空泛理论,带来了一线的真实故事。
这些横跨十年、二十年的经历,勾勒出中国文旅产业的真实样貌。那些能够穿越周期、抵御内卷的项目,往往不是资本催熟的网红地标,而是从土地深处生长出来,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美好生活样本。
古镇新生,在地文化的觉醒
在中国文旅版图上,古镇、古城是绕不开的一章。当千镇一面的批评不绝于耳,如何让古老空间焕发新生,成为操盘手必须面对的课题。
顶度集团董事长陈向宏在乌镇深耕二十余年。1999年起步时,他抱着“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的理念,顶着股东质疑打造木心美术馆、创办乌镇戏剧节。“我当时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为十年后的乌镇做的。”今年乌镇戏剧节线上点击量突破10亿,几乎提前完成全年营销任务,这是人文艺术带来的附加值。
婺源篁岭用十余年时间,从破败古村蜕变为徽州“顶流”。2009年,婺源篁岭文旅董事长吴向阳初到篁岭时,这里还是一座挂在半山腰、近乎空心的破败古村。与众不同的是,村庄呈现出独特的视觉冲击:“百余栋民居错落分布于山地,特别是村民在屋顶晾晒农作物的场景,犹如天然调色板。”团队将这一场景命名为“晒秋”。

从这个朴素的农耕习俗出发,篁岭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晒秋”产业生态:推出融合农产品的晒秋宴,打造推窗见景的民宿,开发契合田园气息的旅拍,成立农产品公司销售酒糟鱼、米酒等特产。
“晒秋”出圈后,为解决“一季火、三季淡”的困境,篁岭开垦梯田种植油菜花,打造夏季夜游,策划冬季民俗,实现四季有景。这个曾经的破败村庄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去年游客量超300万。在吴向阳看来,每个古村镇都有独特底蕴,篁岭的密码在于挖掘自身文化基因,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跨越。
陈向宏操盘的濮院古镇也在探索新的可能,依托周边庞大的毛衫产业,他希望让时尚成为古镇的生活方式,吸引设计师和品牌聚集;而在海宁盐官,他用八年打造潮乐之城,成立具备国际水准的交响乐团。在他看来,做景区,就是营造理想化的烟火生活与人文艺术的未来。
边界消融,从居住空间到精神家园
当旅游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体验,景区的边界开始模糊。阿那亚、陶溪川、正佳广场的操盘手们以跨界思维重新定义空间价值,将地产项目、老厂房、购物中心转化为容纳社交、艺术与消费的多元生活场所。
“阿那亚究竟是景区还是社区?”创始人马寅自己也无法给出答案。十多年前,作为地产开发商,他因市场低迷被迫转型运营,却意外开辟出新路径。
马寅怀念儿时胡同里的邻里温情,希望在阿那亚重建人际联结。他把礼堂、图书馆、音乐厅建在海边,让人们自然相遇;让剧场毗邻住宅,幕间休息可回家小憩;受乌镇戏剧节启发,他在阿那亚创办戏剧节、音乐节、文学节,让艺术融入日常;孵化近百个兴趣社群,让居民和游客成为社区共建者。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都市人群的精神家园,2025年运营收入突破30亿元,年接待游客480万人次。“真正的文化艺术内容必须从社区生长出来,不能只做搬运工。”马寅的实践证明,当空间能够安放人们的情感与精神,便超越了单一业态的定义。
陶溪川的蜕变是另一个重生故事。2012年,景德镇陶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子力接手时,面对的是破败厂房、污水横流和下岗职工安置问题。尽管卖地可获2亿元收益,他选择坚守:“要保护每一栋老厂房,不砍一棵树,不卖一块铁。”在考察国内外标杆项目后,他选择深耕文化创意产业。
2015年3月,首场“宇宙瓷厂集市”仅邀得55位年轻人摆摊。刘子力对他们承诺:“从今天起,你们就是这里的主人,每周末不见不散。”十年间,陶溪川创客从55人发展至超三万人,带动12万人就业,吸引56国4600多位陶艺家常驻。“陶溪川最美的风景,是创客为生活奔波的背影。”刘子力深谙年轻人既要物质保障,也渴望价值认同。他坚持陶溪川的“不完美”与“未完成”哲学:“残墙旧厂保持原样,这种不完美本身就是美;陶溪川永远在生长中,这才是最美的状态。”
正佳广场的转型则是商业空间的绝处逢生。这个2005年开业的广州著名商圈,十年后遭遇传统百货瓶颈。正佳集团CEO谢萌在互联网投资受挫后,走访巴黎歌剧院和英国皇家植物园时感悟:“这些场所带来的精神愉悦,远胜购买奢侈品的短暂快乐。我隐约意识到,城市的新增长点或许就在文旅,游客可能成为新的流量入口。”
他在30万平米商场内布局文旅业态,先后打造极地海洋世界、自然科学博物馆、雨林馆。如今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19分钟延长至171分钟,实现“两个半小时微度假”。谢萌认为,用“好玩”和“科普”与用户对话才是长远之道。“从物质供给转向精神供给,连接方式从商品扩展到故事,收入模式从单一租金变为票房、衍生品等多元结构。用想象力、创造力和陪伴与用户联结。”

唐山宴的起点是一场烂尾楼盘活的冒险。2017年,创始人邱凯接手一栋闲置商业体。凭借早年经营农家乐、文化博览园的经验,他始终相信文化自有力量。
初期打造网红饭店遇冷,游客“只拍照不吃饭”。招商受挫后,他决定自主经营:将包间改为小吃档口,自建中央厨房,邀请四十多位非遗传承人入驻。“光好吃不够,必须有文化底蕴。”疫情期间他主动闭店改造,压缩商业面积,增设茶馆、演艺、图书馆,最终将烂尾楼转化为有温度的城市客厅。
穿越周期,变革中寻找真理
在分享成功经验的同时,操盘手们也不回避当下的困境。大家普遍感到,如今文旅行业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流量来得快、去得更快,游客需求更加多元,人口结构也在悄然变化。市场看似热闹,转型却迫在眉睫。
无锡拈花湾董事长吴国平在行业深耕数十年,操盘项目遍布全国各地。他用“内卷成势、跨界成风、情绪成瘾”来概括当前的行业态势。走过全国多个项目后,他既感受到压力,也看到了新的可能性。
谈到“内卷”,他举了开封万岁山的例子:“60块钱玩三天,节目看不完。游客在这里被充分‘看见’和‘回应’,获得了解压的快感,甚至一种当‘英雄’的体验,还积累了社交谈资。这种模式值得我们学习,但不能照搬,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色来做。”
在他看来,现在景区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旅游已经泛化了,高速公路服务区变成旅游区,博物馆里开美食城,只要是有生活气息、内容丰富的空间,都在创新,都和文旅产生了交集。”
关于“情绪成瘾”,他观察到:“年轻人更愿意为情感共鸣买单。他们不再仅仅为了看风景而来,更多是为人、为事、为能打动自己的内容。他们可以花大钱追星,却在住宿上能省则省。这种消费观念的变化,我们必须重视。”

面对文旅行业投资大、周期长、回报难的特点,吴国平认为关键要从“造景”转向“造魂”,聚焦情感需求,打造有共鸣、能治愈的内容产品。他强调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一个好品牌才是穿越行业周期的关键。它代表着信任和辨识度,让人一眼就能认出你,并且愿意再次来访。”
“服务也要升级,从标准化走向有温度。”吴国平说,“人心才是最大的市场,真诚是最好的品牌。”现在流行的“平替旅游”,背后不单纯是省钱,更反映了旅行观念的变化。“游客的要求不再是有没有,而是美不美、值不值、爽不爽,这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事。”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说,他现在能构想到明后年具身智能可以带给大家的惊喜,比今年更多。
当游客为“鸟人”而来,或为《人类之城》停留,在街头偶遇一场即兴演出,在戏剧集市与艺术家交流时,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处不戏剧”的生活方式。
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与澳门酒店旅业商会、澳门旅游商会及澳门旅游发展智库签署合作协议,深化“中医药大健康+旅游”跨界融合发展。
随着川藏铁路建设推进,昌都红色旅游迎来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