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壹快评|杜绝“骗子首席科学家”,须强化人才引进全链条问责

第一财经 2025-11-26 21:26:30 听新闻

作者:何涛    责编:任绍敏

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工作的责任体系,可以借鉴招商引资领域的成熟经验

近日,江苏科技大学“骗子当上首席科学家”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据报道,当事人郭某于2023年作为国家A类创新人才被引进江苏科技大学,随后被聘为“首席科学家”,并拥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然而,今年9月,学校在收到举报、启动调查后发现,郭某实际只有高中学历,其工作履历、学术成果纯属造假,遂解除聘用协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人才引进是高校、科研机构及地方政府等引进外部人才发展事业的重要方式。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接连曝出人才引进受骗的荒诞剧。此次“骗子当上首席科学家”事件,在刷新公众对此类骗局认知的同时,也再次暴露当前人才引进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制度缺陷和执行短板。

一是前置审查形同虚设。郭某的简历造假堪称粗糙,却从人事部门初筛到专家评审,再到校长办公会研究一路绿灯,说明校方对引进对象的背景审查及真实科研能力评估存在严重疏漏。当然,也可能是没有能力评估如此“高水平”的“人才”。

二是日常管理付之阙如。郭某入职后,长达两年从未授课,也未开展任何实质性研究,却一直享受高额薪酬和科研经费,显示校方对引进人员的实际工作进度和成效,全无跟踪了解。学校虽然制定了对首席科学家团队的考核制度,但恐怕也只是走了个过场。

三是责任追究流于口头。从过往案例来看,对于人才引进失误,特别是因主观失职导致的“引狼入室”,很少有相关责任人受到严肃问责。此次事件中,校方虽然在对外通报中表态“将依法依规严肃问责”,但落实情况有待证明。倒是校方工作人员在采访中称“学校也是受害者”,不免令人产生推卸责任的猜疑。

上述制度缺陷和执行短板的产生,是“功利化”人才观与“粗放式”管理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操作中体现为两大不良倾向:一方面,在引进对象选择上,过于追求“头衔”和“名气”,导致审查标准异化,且审查不严;另一方面,在引进人才管理上,偏重于“给钱给支持”,却忽视考核和监督,导致引进人才长期处于“散养”状态,引进效果存疑。此次江苏科技大学“骗子当上首席科学家”事件,可谓集中体现两大不良倾向的典型。

人才引进兹事体大,容不得马虎随便,更容不得造假与欺骗。多起引进失误案例表明,上述两大不良倾向长期存在,根源在于人才引进的问责机制不健全、不刚性、不落实。人才引进亟需建立健全全链条责任体系。

在笔者看来,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工作的责任体系,可以借鉴招商引资领域的成熟经验。这是因为,人才引进与招商引资本质相通——均是投入公共资源换取发展动能;同时有着相似的风险特征——都需要前期尽职调查、中期过程管控、后期绩效评估。招商引资在防止弄虚作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人才引进完全可以借鉴参考。

首先,应建立严格的前置审查机制。引进人才前,不仅要评估其学术水平,还要进行全面背景审查,包括学术诚信记录、法律纠纷史、工作经历真实性等,必要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尽职调查。

其次,应完善引进后的跟踪问效制度。建立常态化的人才评估机制,对引进人才的工作进度、科研成果、团队建设、经费使用等进行定期评估,实现“能进能出、优胜劣汰”,打破人才引进的“终身制”。

再次,应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建立贯穿引进人才聘用全程的问责制。对于因主观失职导致的引进失误,不论责任人是否调离、提拔或退休,都必须严肃追究责任,形成威慑力。

最后,应强化透明公开与社会监督。人才引进的标准、程序、结果应当适度公开,接受学界内部与社会各界的监督,防止“暗箱操作”。

人才引进不是“一锤子买卖”,只有以“零容忍”态度对待造假欺骗,以“硬约束”机制压实各方责任,才能引来并用好真正的人才,让人才强国战略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作者系第一财经编辑)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