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中国光热产业正以超越全球平均水平两倍的速度发展。在11月18日举行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光热分会成立大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光热发电产业年度复合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4.24%的增速,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杨昆介绍,截至2025年9月底,中国已建成光热发电站21座,装机容量157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三;在建项目30座,装机容量310万千瓦,中国已成为全球光热发电新增装机的主力。
得益于技术快速迭代和规模化效应显现,项目造价成本持续下降。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光热发电上网电价已从首批示范项目的1.15元/千瓦时降至0.6元/千瓦时左右。中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业良向第一财经等媒体表示,预计“十五五”期间,造价还将进一步下降,产业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成本与规模的双向提升,离不开全产业链的技术支撑。目前,中国已成功掌握塔式、槽式、菲涅尔式等主流光热发电技术,并建成了全球领先的光热发电全产业链,技术装备国产化率超过95%,关键材料设备实现自主可控。
头部企业在推动技术自立自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中广核为例,第一财经记者从该公司获悉,依托国家能源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发中心,研制出槽式太阳能发电集热器球形接头、大型光热电站特殊环境智能清洗装备等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创新产品。截至目前,中广核正在青海德令哈建设的光热熔盐槽式回路试验平台,作为光热领域唯一项目入围“中央企业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首批项目清单”。
随着光热发电装机规模的持续扩大,该产业的清洁性和稳定性特点越发凸显。光热发电技术不仅能为电网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还具备储能功能,能够在需要时释放电力,成为新能源领域安全可靠替代传统能源的有效方案。正基于此,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光热发电”,为光热发电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调。
产业价值与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光热发电产业链规模持续壮大。2025年2月发布的《2024中国太阳能热发电行业蓝皮书》显示,目前中国光热发电产业链单位数量已相当庞大,总计约44万家,其中包括国有企业1.4万家、民营企业42.1万家、外商投资企业3000家以及小微企业2.35万家。此外,据统计,2024年全国全年新增光热发电装机容量25万千瓦,目前全国光热在运装机突破80万千瓦,在建拟建规模达394万千瓦,已带动超3000万千瓦风光发电并网消纳。
尽管光热产业前景广阔,但当前仍面临多重发展挑战。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王志峰此前指出,尽管光热发电成本正在快速下降,但与光伏和风电相比仍然较高。此外,产业链配套虽然齐全,但电站项目数量少,拉动强度不足;光热调峰虽然启动,但机组容量小,不足以充分体现光热的价值。多名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光热发电仍处于发展初期,装机容量较小,不具备平价上网条件,因此需要国家给予有效的激励政策。
不过,全球光热产业的长期发展趋势依然乐观。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规模将增长至2240万千瓦;到2050年,全球电力供应中将有约10%来自光热发电。数据显示,中国光热资源理论开发潜力超10亿千瓦,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甘肃等风光资源富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