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到如今,2025世界城市日的成果绽放,中国始终以创新为笔,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书写答案。

2025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首次集中亮相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的创新成果,恰是这份初心的生动延续。从MAZU-Urban 以“分钟级”预警守护城市安全底线,“智城云”用智慧运维筑牢基础设施韧性根基,再到《绿色街区国际标准》让宜居生活从理念落地为日常。它们虽聚焦不同领域,却有着共同的内核:以技术突破应对城市痛点,以人文关怀承载民生期待,以开放视野提供全球方案。

极端天气频发已成为 21 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上海市气象信息与技术中心主任、世界气象组织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中心主任赵洋带来了名为MAZU-Urban的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为全球应对极端天气挑战、落实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提供“中国方案”。
赵洋表示,MAZU-Urban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引擎,依托“一国一策、一城一策”的策略,目前已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应用,让灾害预警时效性从“小时级”提速到“分钟级”,为人们赢得更多时间应对灾情挑战,为城市安全筑牢第一道防线。

隧道股份上海城建城市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滕丽带来了“智城云”系列城市基础设施全链条智慧运维产品,利用大模型,为桥梁、隧道、高速公路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运营管理,形成空天地协同监测预警。“数据共享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关键支撑。” 滕丽强调,在极端天气应对场景中,正是依托与气象部门的精细化网格预报联动,才能提前识别隧道积水风险,自动调度应急队伍与物资,让处置效率大幅提升。她进一步呼吁:“希望政府能牵头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标准,打破部门与行业间的数据壁垒,让数据真正流通起来,在更多场景中释放价值,为智慧城市建设夯实基础。”

绿色街区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单元,也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关键载体。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院长汪军带来的“绿色街区设计国际标准”,填补了国际上绿色街区标准领域的空白,让“宜居”从理念变成可落地的标准,让市民在街区里能触摸到绿意,感受到便捷。汪军表示,绿色街区标准通过绿色环境、绿色设施、绿色治理三大维度和多个弹性指标,可以帮助市民判断街区是否符合自身对“好房子”和“宜居”的期待,让每个街区都成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动注脚。
未来,随着这些“中国方案”在更多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随着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世博精神将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化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能。
城市的美好,既在于日常生活的点滴改善,也在于长远发展的科学指引。
上海方案与中国城市之治,方向如何?前景如何?
陈吉宁在致辞时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表明中国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坚定决心。
2023年我国建筑垃圾年产生量超过30亿吨,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以上,为排放量最大的城市固体废弃物。
2月28日上午,“从上海到大阪,从世博到世界”地铁人民广场站文化长廊图片展启动仪式暨上海世博会举办15周年纪念活动,在上海地铁1/2/8号线人民广场站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