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陈波:美与东盟国家贸易协议“大多难以产生实质影响”

第一财经 2025-11-28 13:05:07 听新闻

作者:冯迪凡 ▪ 高雅    责编:潘寅茹

“单边主义难以真正获得贸易伙伴的信任,施压可以短期奏效,但难以换来真诚合作。”

近期,马来西亚贸工部相关负责人来京,与商务部就“马美对等贸易协议”有关议题进行双边沟通。

27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此发表谈话时介绍,11月25日,商务部相关司局与马来西亚贸工部相关负责人在京就“马美对等贸易协议”相关问题开展双边沟通。

“中方表示,乐见马方与其他国家通过商签经贸协议解决分歧。但任何协议不应影响全球贸易发展和区域合作,不得损害中方利益。”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

发言人称,中方对“马美对等贸易协议”中的部分内容有严正关切。希望马方从本国长远利益出发,充分考虑并妥善处理。马方就中方关切问题逐项进行了解释澄清,并表示马方珍视中马长期伙伴关系,愿继续深化双方经贸合作。

上个月,美国特朗普政府在东盟峰会期间与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和越南等东盟国家达成贸易相关协议。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经济研究主管陈波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美国目前推行的所谓“对等关税”,本质上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其逻辑是美国利益优先,将贸易视为零和博弈。然而,贸易本质上是合作共赢,而非零和竞争。单边主义必然扭曲贸易结构,形成“我赢你输”的局面。

“单边主义难以真正获得贸易伙伴的信任,施压可以短期奏效,但难以换来真诚合作。”他解释道。

陈波长期从事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在《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协定领域有持续追踪与深入洞察。

对于中国加入CPTPP前景,他表示,不仅是国内的研究测算,包括欧洲、美洲的研究机构和海外智库也都发布了类似研究结论,即如果CPTPP接纳中国,将对中国有利,也会显著惠及其他成员国。双方的贸易往来会明显增加,贸易的顺畅也将扩大合作共赢空间,从而共同促进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经济研究主管陈波(来源:采访嘉宾提供)

单边主义难以推进贸易真诚合作

第一财经:特朗普政府近期与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签署贸易协议,这将如何重塑美国与这些东南亚经济体的贸易模式?会增强还是削弱该地区贸易活力,甚至导致区域贸易碎片化?

陈波:美国与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已签署相关协议,但这些协议的具体条款仍在敲定,后续执行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与泰国的贸易框架更是在推进过程中遇到巨大争议。这反映出单边主义难以真正获得贸易伙伴的信任:施压可以短期奏效,但难以换来真诚合作。

至于是否会导致贸易碎片化,我认为恰恰是东南亚国家不愿出现碎片化,才使得美国当前推动的所谓“对等关税”形式的协议难以推广和落地。东南亚国家多年来已在合作共赢中获益、实现共同经济发展,因此较为抗拒具有强制性的“对等关税”协议。

总之,尽管美国推动相关协议,但其最终结果应不会导致区域碎片化,因为碎片化对东盟国家来说意味着失去所有、失去发展基石。

第一财经:特朗普政府近期与泰国、马来西亚还签署了关于稀土领域合作的备忘录。但根据多份报告,无论从加工能力还是资源储量来看,这些国家在稀土方面的基础都相当薄弱。如何看待这类合作的前景?

陈波:基本情况确实如此,但并不完全是“意愿”的问题。严格来说,“意愿”在此议题中并不是核心:关键在于——是否真的拥有这些资源。这才是根本问题。

当前,美国显然没有余力针对每个国家设计完全不同的合作文本,因此在某些其认为战略上“必须摆脱对中国依赖”的领域——如稀土——便采取一套模式:到处向潜在合作方强调“如果你有稀土资源,就应保障对美国的供应,我则为你提供其他方面的利益”。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与美方签署协议的某些国家在稀土资源和冶炼能力方面极为欠缺,显得颇为荒诞。

这反映了美国当前在全球范围内的政治意愿,即向国内政治力量展示,其推行的所谓“对等贸易协议”一方面为美国“赚取利益”,另一方面使美国“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这种安排更多具有政治象征意义,至于能否落实、是否具备现实经济意义,各方似乎并未真正关注,从实际情况看,大多难以产生实质影响。

中国加入CPTPP前景

第一财经: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最新研究测算,中国加入CPTPP将带动成员国GDP增长0.2%~1.1%,出口增长2.5%~11.8%。国研中心团队测算显示,中国加入CPTPP将拉动全球实际GDP增长0.2%,贸易额增长2.8%。如何评估中国加入CPTPP所能提供的这些红利?

陈波:中国加入CPTPP之所以会提供这样的红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按GDP衡量是全球第二大市场。加入CPTPP后,中国的大市场会进一步向其他成员国开放,这无疑是最直接的利好。

第二,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之一,还在不断迈向产业链高端,逐步从提供劳动力转向提供产业资本、技术及配套能力。因此,中国能够为CPTPP成员国夯实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提供更强支撑。这一点在与我们贸易联系更紧密的东南亚国家中已得到充分体现。

第三,无论是CPTPP还是其前身《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从内容设计上都被认为是全球第一版“高水平”自由贸易与投资协定。所谓“高水平”体现在不仅涉及传统货物贸易的关税与壁垒削减,还深度涵盖服务业开放、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数字经贸合作等更现代化、更符合全球化深化趋势的条款。这些高标准规则也有望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成员国带来更广阔的合作空间与发展红利。

中国与东盟的产业链韧性突出

第一财经:《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近日签署,中国正推进国内核准程序。如何观察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演变?展望未来,在贸易和投资合作模式方面,你认为将发生哪些关键变化?

陈波:首先,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深化成效显著。目前,东盟整体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化带来的互利成果,尤其对东盟而言益处尤为明显。

其次,中国对东盟的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这同样有目共睹。例如,中方参与建设印尼雅万高铁、连接中国—老挝—泰国的铁路,以及众多其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通过互联互通建设,中国为东南亚国家的基础设施升级提供了强劲推动力,这是全球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基础设施要发挥经济效应,必须依托贸易与商务往来,而中国与东盟的紧密经贸联系正是这些项目能够形成强大外溢效应的基础。

第三,中国与东盟的产业链韧性突出。以最新数据为例,在所谓的“中美贸易战2.0”背景下,美国对华实施惩罚性关税,致使中美双边贸易下降。然而,中国对全球整体贸易仍保持增长,而增幅最显著的地区正是东盟。这说明在全球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产业链合作不仅未受冲击,反而更加深入,展现了强劲韧性。这种韧性正是在中国—东盟自贸区1.0、2.0乃至现在的3.0不断推进下形成的结构性成果。

在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竞争背景下,东南亚作为核心热点地区,已承受了一段时期的压力,但仍保持强劲韧性。未来,我认为这种韧性未来仍将持续。因为中国—东盟合作深入、互利双赢、广受欢迎,是一种合作共赢,而非单边施压模式。因此,我对其未来韧性充满信心。

第一财经:亚太区域内有RCEP和CPTPP等区域贸易协议,这些协议将如何推动区域内供应链的深度整合?

陈波:我认为该区域内部的整合是在持续推进的,因为“合作共赢”本身就是双方都有意愿参与的模式,因此会被积极推动;而单边主义由于缺乏共同意愿,自然难以取得实质进展,就会出现一种“虚与委蛇”的情况。

可以看到,RCEP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产业链的深度合作与跨国产业链韧性的增强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它的潜力依然很大,而“潜力很大”在另一种意义上也说明,它目前还未充分释放应有的效果,还未完全发挥增强中国与东盟国家产业链韧性的作用。

从愿景层面看,RCEP的意义无疑是积极且正面的。但从进出口企业的实际操作层面来看,情况则稍显不同。很多出口商在向RCEP成员国出口商品时,实际利用RCEP关税优惠的比例非常低,通常不足10%。他们更多采用的是中国—东盟自贸协定2.0版的规则,或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其他双边自贸协定(FTA)条款。

换言之,这说明RCEP虽然具备重大潜力,但目前在具体实施与规则利用方面尚有提升空间,未来仍有较大深化合作的可能。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