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以“成功率最高的相亲方式”作为本期“个人金融”主题时,已经暗含了都市“相亲”的功利性和不浪漫。其功利性在于,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相亲支付大量金钱,却难以从婚恋中找到浪漫体验。不过,抛开功利性与浪漫不谈,本期第一财经日报《财商》“个人金融”历时两周,收集上千份问卷,与您一起探寻:究竟哪些相亲方式被证实是最成功的。
你可能在相亲上白花了钱
“我已经参加了好几次婚介公司举办的相亲聚会,每次付费400多元。”29岁的Lisa小姐几乎成了付费相亲聚会的常客,这种活动对她来说已经成为周末的消遣之一。像Lisa小姐这样周旋于各种相亲活动的人很多,不过,按照本期第一财经日报《财商》与腾讯女性频道联合发起的问卷,只有5.13%左右的人是通过付费婚介成功找到心仪的伴侣。
为了验证何种相亲方式最为有效,第一财经日报《财商》与腾讯女性频道和珍爱网联合发起了“成功率最高的相亲方式”的网络调查。样本数4666份,其中女性占比43.38%(2024人),男性占比56.62%(2642人)。样本主要集中于20~30岁(占比80.27%),其中本科、大专、大专以下参与度最高,占比为93.17%。
问卷显示,“同学朋友同事介绍”与“父母长辈介绍”是当今青年男女最为常用的结识伴侣的方式,占比分别为34.72%和32.35%。而“同学朋友同事介绍”、“父母长辈介绍”和“偶遇”是成功率最高的相亲方式,分别占比为33.78%、26.88%和16.55%。(详见图表)
当然,“同学朋友同事介绍”与“父母长辈介绍”成功率最高,很可能是因为青年男女对这两种途径的路径依赖。由于大家最常采用这两种相亲方式,从而增加了通过这两条途径成功结识伴侣的概率,而后者又可能导致青年男女对这两条途径的依赖。
不可否认,到相亲网站寻求伴侣的人日益增多,在与珍爱网联合调查的问券中,36.7%的人表示曾经通过交友网站成功找到伴侣。
28岁的苏州女孩小周研究生毕业后,刚刚投入工作中,未谈过一次恋爱。她倒是很随遇而安,坚信缘分的事情不可强求。一个偶尔的机会,她要好的一位异性朋友Peter几乎是强迫她去见一位男士。而这次邀约促成了以后的一生一世。原来介绍给小周的男士田田也是Peter最好的同性朋友。事后Peter说:“我可不是乱点鸳鸯谱。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彼此的性格我都很了解,对他们的需求心中有数。”
一些受访对象还表示:“朋友甚至能够预料到我的隐性需求。”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虽然“父母长辈介绍”成功率排名第二,但是许多年轻的受访者中,比起通过父母,更喜欢通过朋友来认识异性。许多受访者对记者表示:“父母们并不真的了解他们的孩子,而朋友们了解我的需求,同时他们了解相亲对象。”
而一些受访对象也提到,他们并不喜欢朋友一本正经地介绍相亲对象,这让他们感到拘谨,而更喜欢随意的吃饭或者聚会。这样增加了自己结识异性的概率,而不会打消掉相遇的浪漫。
而朋友介绍至少会有两个优势:首先,朋友介绍非常容易取得您的信赖。比起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朋友介绍更让人感到亲切和可以信赖;其次,您一定有这样的经历:当恋人吵架时,女孩的朋友一定会联合起来痛斥男孩的缺点,但如果您的朋友正是介绍人,恐怕至少会更加中立地给出意见。
更浪漫的相亲方式
还有一些受访对象对于相亲这个词非常反感。一名就职于咨询公司的25岁行业分析师(男性)告诉记者:“通过相亲认识女孩儿的都是可怜虫。”而这位受访者常用的结识异性的办法是“偶遇”。他也的确有过一段偶遇的恋情——在西班牙语培训班上与同龄的女老师相恋。
事实上,都市婚恋的浪漫确实在减少,而婚恋正越来越被婚恋之外的其他条件胁迫——比如房子。
年轻男性通常是一种雄性荷尔蒙分泌旺盛、争强好斗的动物,尤其在求偶期,他们往往企图先战胜同性,以求得到异性的交配权。
不过,现实的都市社会告诉年轻男性:别说是战胜同性,就算是要保障自己以及钟爱的女人过得舒舒服服都不容易。
这在人口流动性巨大的当代中国表现得尤其厉害。数据显示,近三年(2008~2010年)以来,上海的外来人口分别为642.27万、600万和897万人,这些人或许在原住地有不错的生活条件,或许他们的家中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一切,不过由于身处异地,而不得不重新拼搏;而由于一线城市与中国大多数地方的物价悬殊,他们不得不白手起家,以至于这些人大量的光阴都消耗在赚钱上。
于是男人们开始责怪:“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一所上海高校的知名经济学教授告诉记者:“据我的测算,以后买不起房子的男性会占绝大多数,女人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现实,生活在北上广的女人尤是,原因在于,普遍生活压力过大让她们不得不寻求更容易的生活方式。”
这种情况下,北大教授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让20多岁的女性嫁给能买得起房子的40岁的男性;而20多岁的男性等到40岁能买得起房子时再娶20岁的女性。这样一来既解决了结婚的房子问题,又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男人多女人少的问题。
不过,一位收入颇为可观的24岁女白领告诉记者:“纵观我生命中出现过的40岁男人,把他们的房子、财富刨除后,还能吸引我的少之又少。显然,我不会为了房子嫁给他们。”
那么,在婚恋被相亲绑架之前,我们是否还能有闲暇看看有哪些相亲方式更加浪漫和有创意?
据说,雅加达有一所“寻偶图书馆”,图书馆里只有和爱情有关的书;读者必须是未婚男女;如果你不是非常令人讨厌,一定会有异性坐到你身边。你可以在这里邂逅爱情配偶成功率65%以上,高于普通婚介所5倍。
而美国人有一些更有趣的做法,一些心理学家创办了心理学工作室,用心理学实验帮助青年男女更快地找到伴侣。一位心理学家将人脸分为10类,越接近1的脸,看上去越阴柔,而越接近10的脸看上去越阳刚,他的理论是“人们潜意识更喜欢互补的脸”,也就是说,拥有“1类脸”的人更倾向于寻找“10类脸”。当青年男女进入这个工作室,他们就会被要求测试长相的类型,然后在数据库中自动匹配更适合的对象。
◎被剩下了?!
随着微博上一个叫“解救大龄男/女青年”的人迅速蹿红,不断提醒我们:市面上剩男剩女数量之庞大,被解救的需求之迫切。
被剩下了?!
“找个男人真是难啊!以至于我已经非常淡然了。”一位不到30岁的北京女记者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财商》。
虽然大量的大龄剩男剩女都在希望被“解救”出来,但是,并没有有力材料显示,这些剩男剩女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
一种猜测是,由于剩女队伍的壮大,未来的未婚妈妈将会越来越多,原因是不少人最后会放弃选择婚姻,而自己抚养孩子,而女性经济独立将会使这部分女性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独立抚养下一代。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种看法可能过虑。“相反,这些正直壮年的青年男女倒是花了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至少对他们就职的企业是极为有利的。”一位高校教授打趣道。
不论剩男剩女究竟会造成怎样的社会变化,这种现象仍然是一个既成事实,不少人开始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一些被访对象认为,没有能够找到心仪的对象可能是因为“圈子还不够广”。一位30岁的保险精算师认为:“6人原理同样适用。”这个原理是你可以通过6个人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就能认识社区中的任意一个人。那么,如果你需要认识一个好女孩/男孩,是否意味着你至少需要保持一定的人际网络,而不是憋屈在家当宅女/宅男。
“不过,显然今天年轻人的圈子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是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加大了。”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王燕告诉记者。
24岁的公关公司女职员Lisa告诉记者:“我并没有时间在网上认识陌生人,但是网络对于我和朋友之间保持沟通非常有利。当我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一个感兴趣的人,那么我可以通过网络先了解他。”
而一种更为普遍的认知是:都市剩女问题比剩男问题更加严重。
早稻田大学教授恋爱学的森川友義教授指出,不光是日本,许多国家都存在高学历女性成剩女的问题。他说,在生物层面上,女性魅力的顶峰是19~20岁,并不是杂志中所写的30岁以后。而由于长时期的接受高等教育让她们错过了自己的魅力峰值,于是这些女性有钱、有好工作,却没有白马王子的垂爱。
这种说法有些道理,不过其可笑之处在于:即便我们对19~20岁如此短暂的和极富日本特色的女性魅力峰值先不存疑,那么,为什么19~20岁的女性不能在自己的魅力峰值期恋爱而一定要“错过”峰值呢?其次,为何压力更大、花更长时间赚钱的适婚男青年没有错过峰值,反而是女青年错过了峰值?
一位有国外生活背景的女孩认为男性对伴侣的需求简单清晰而女性的需求则更隐形模糊可能是造成女孩感觉择偶更难的原因:“5个男人和5个女人同时走进一幢大楼。男人们到第一层的时候看见一个非常漂亮的女人,其中2个男人就不愿上第二层,剩下的3个往上走。这3个男人到第二层,出现另一个女人又美丽又温柔,结果剩余的这3个全部止步。女人们来到第一层,见到一个相当潇洒的男人,但5个女人都没有选择留下,继续往上爬,没想到顶端已经没有人了。”
不过,这也很难解释:如果女性天生的需求更加隐性、模糊,那么这个问题为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没有暴露。
相对以上理由,另一种从两性择偶观出发对剩男、剩女问题的解释显得更加有说服力。
王燕告诉记者:“这解释是从择偶观出发,因为女性倾向于选择比自己经济条件好的男性,而男性则是倾向于经济条件比自己差的女性。而现在女性学历高了,收入高了,使得高收入的女性高不成、低不就。”
别怕
“被剩下”是指那些想结婚,却没找到结婚对象的人。这个指标极难被量化,在单身的人中究竟哪些算是被剩下的呢?而有一点则比较容易被证实:那就是婚龄在逐渐被推后。
数据显示,上海的男性平均结婚年龄在近三年(2008~2010年)分别是32岁、32.05岁、32.45岁;而女性的是29.6岁、29.39岁、29.77岁。
不过,一些人认为,这可能并不是什么骇人听闻的事。
“事实上,如果与几十年前的中国相比,现在的剩男剩女很多,但是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这种现象可能非常正常。未来可能有更多的人选择不结婚,例如facebook上个人的状态,有married(已婚)、single(单身) 或者in a relationship(未婚而在恋爱中)。这个in a relationship指的就是有男女朋友却还没领证的人群。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这种人群的比例会越来越高。”一位有过欧洲留学经历的女性告诉记者。
而王燕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按照心理学的测算,人群中同性恋的比例大致为10%,而在现有的婚姻制度下这些人不能结婚,也就是说他们会处于单身的状态。以上海为例,如果按照一些数据,上海适婚青年数量为50万,这个数字远远低于10%的比例,从这个角度上看,非常正常。”
而社会开始关注大龄单身男女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在社会开放的过程中,这一群体的突然增多,不过,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的变化,年轻人的择偶观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王燕曾经对适婚男女进行过一次择偶观的调查。调查显示,男女的择偶观念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理性趋势,都将对方的个性因素排在择偶标准的前列,不过,男性重外貌、女性重社会经济资源的性别差异仍清晰存在;与大龄未婚青年(≥28岁)相比,年龄较小的未婚青年在配偶的选择上,更为重视双方个性上的相容性,以及对方的经济基础。男性最重视的三项择偶标准分别是和善、通情达理、容易相处和健康;而女性是和善、通情达理,健康和容易相处。
◎细节决定成败:初次约会的加分细节
女生篇
淡妆比较适宜,浓妆很假,现在的化妆技术太高超,以防卸下妆来面目全非。个别男士还提到最好不要戴美瞳。整体气色很重要,肤色、瞳孔的颜色和头发的颜色显示出健康的状况。
服装不能太艳丽,得体最重要。端庄路线是最安全的,最好是漂亮中带着个性,女人气质中带着女孩的味道。
谈吐温和,面带微笑,不要太内向,但要懂得聆听,能做出反馈。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懂得把握话语权,讨论的话题有交集。语调轻柔,不断能有笑声。
能涂淡雅香水,这样容易记住。
就餐礼仪优雅,举止得体。
不要迟到,不要过于探问隐私。
长发,穿裙子,最好不要染发。
爱好运动,对数码产品有兴趣,对时事关心。
男生篇
主动一些,善于诱导话题,适当找话题,愿意聆听,不要自己加入女性话题。多问及了解对方成长过程和女性朋友。不要一味地问私人的问题。
提前到达目的地,对菜单有所了解,点菜时能有特别推荐,同时能够尊重女性的意见。
穿着干净,胡须和指甲要修理,夏天最好不要穿背心、短裤和凉鞋(个别人士)。
体贴,例如会为女生拉座位,会主动夹菜给女生,主动加饮料茶水。
手机最好关机,起码要静音或震动,要有被重视感,不需要让你告诉我你有多忙。
钱包要整洁,皮鞋和包要体面。
声音好听很动人,埋单最好能够在不动声色中完成。
主动送女性回家,走路让女性走在内侧。
寻找补涨机会 最新绩优滞涨股名单出炉
《扫毒风暴》想讲述的,不是一个警察抓毒贩的故事,而是要呈现时代感与命运感。
①《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2025》发布;②我国大模型数量居全球首位;③AI投资联盟正式成立,聚焦AI领域投资。
沃什言论有觊觎美联储主席位置的动机,其立场不完全客观,但是他提出了两点是值得思考的。
今天的文艺青年,如果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设定为较高收入群体,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在中国——那么你应当读凯鲁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