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要学会做孙子”,这是上海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近日在中国企业家论坛上所说的一句话。结合说此话的背景,可知郭广昌多少有些开玩笑之意。鉴于说话者知名企业家的身份,“孙子论”一时间流传开来。
“孙子论”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在政府面前,企业家必须“做孙子”。若真是如此,企业家的自我定位实在显得有些扭曲。说话者的本意,或许并非如此,带有政府与企业相互包容尊重之意,如郭广昌自己所解释的,“在企业家心中,客户、政府是老大,在政府心中,所有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都是老大。”
不过,以“老大”、“孙子”之类的比喻,来形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也确实不太合适。事实上,“企业家要学会做孙子”的说法,很贴切地反映了许多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内心的真实想法。在一个官本位文化依然浓郁的社会中,在不少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强势做派面前,“做孙子”不失为有“智慧”的精明选择。
这样的选择可能实用,可能有短期的效益,但若从企业发展的长远考量,试图通过“做孙子”,而不是在商业与权力间真正立约,根本不可能形成健康的政商关系。而政商关系的状况,则会在深层次上影响中国经济的质量,影响经济转型的前景。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工商业,长期处于压抑甚至异化的状态,政商之间不可能有对等的关系。当代政商关系,有了相当大的改变,但也不是说没有问题。比如,在权力软约束的背景下,商业界针对权力的寻租行为较为普遍;又如,地方官员在需要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时,有时候又显得对商业力量过于“亲热”,满口应允一些不合法规的条件。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某地级市在招商时,声称对到当地投资的商人,在交通出行等方面享有“特权”,如交通违章了可以免责。真是何其荒唐!
同样是在此次中国企业家论坛2012年夏季高峰会上,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也说了一番话,“有些地方对企业家真优惠,坐飞机不用安检,但这些地方你敢投资吗?不,因为这些地方没规矩。”“没规矩”即是缺少法律与文化的约束,“没规矩”即是缺少一个安全、自由的投资环境,“没规矩”即是权力与商业间没有真正立约。
在一个现代开放社会中,不同主体唯有通过建立契约,并依靠契约精神,方能有平等的关系。政府是提供各类公共服务的主体,取之于纳税人,服务于纳税人;企业则是提供各类产品与服务的商业主体——这两者之间,关系本不必如此复杂。可惜,一个健康的政商关系至今难以形成,其病症之一,就是权力与商业间的关系不透明,暧昧且纠缠不清。
没有健康的政商关系,问题一定会很多。一些人相信,现实中金权结合体输掉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有动力通过寻租的方式,试图获得易钱、快钱。谁又还愿意辛苦耕耘,从管理中要效率要收益?社会中权钱交易的案件如此多发,潜规则常常胜过明规则,种种问题引人深思。
没有健康的政商关系,则中国经济未来的一大推动力就是依靠创新的论调,几成空谈。很大程度上,创新要靠敏感度与洞察力,更要靠企业家精神。而企业家精神是与企业家对于企业的远景预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倘若“经济的不能归经济”,企业家的创新动力必会大大打折。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更希望中国的精英企业家们,能够在各种场合更多地去谈契约精神,去谈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对等与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所谓“做孙子”之类的论调,看起来实用而精明,实则于中国企业的长远发展无益,也于企业家自身无益。
在中国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和发展的要求,企业家承担着生产与创造财富的使命,也有不输别人的能力,但不应该去抄袭。
如何兼顾社交媒体“前台”热闹的用户交互,又能继续静心做好产品和内部运营,对打造个人IP的企业家将是考验。
企业家不一定要冒险,主要的特点是抓住机遇,还要平抑风险。
企业家在寒冬时期应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抗风险能力,并洞察新的市场趋势和机会,同时保持进取心和以顾客价值为目标的坚定信念。